科学调整教材实验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作者: 鄂道胜摘 要:教材作为最基本的一种课程资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材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28-001
高中物理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但如何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而科学地处理教材,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这是新课程下我们广大物理教师要重新认识的问题。教材处理要遵循什么原则?在实际处理时又有哪些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对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做了科学的调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一、利用教材中“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物理》(以下统称人教版教材)选修3-1第二章第7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材先理论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再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定量解释现象。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按部就班教教材,而是对该实验做了调整和改造,把它作为引课实验来处理:(1)闭合开关S0,读出电压表示数;(2)问:再闭合开关S,电压表示数变不变?(多数学生回答:不变)(3)实验:电压表示数减小。(学生觉得很奇怪,但又不能解释)(4)教师:解决这个问题需研究整个闭合电路以及它遵循的规律——切入课题。
笔者觉得,这样的调整有以下两个好处:(1)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之后,往往形成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即电源给定后,电源两端的电压就是不变的,而实验的结果出乎他们的预料,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2)形象展示教学难点,为后续讨论电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打下伏笔,使得整节课结构紧凑,前后呼应。
二、利用课后“问题与练习”实验器材引导探究
人教版教材选修3-2第四章第3节“楞次定律”,是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它属于一节实验探究课。教材中的实验(见图1)是利用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指针偏转而感知感应电流的方向,进而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最后再总结出由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去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有颠三倒四之嫌。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很难想到用“感应电流的磁场”这个中介来概括出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形成学生认知上的困惑。实际教学中,结论的得出往往并不能如事先预想的那样水到渠成,而是教师最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强加”给学生的。显然,该实验已成为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人为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顺利完成。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用教材中“问题与练习”第6题中的器材(楞次定律演示仪,见图2)来进行探究:让磁铁直接靠近或远离可自由转动的闭合铝环,观察闭合铝环被推开(表现为斥力)和被吸引(表现为引力)的情况,依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感知感应电流磁场的存在和方向,再利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从而分析得出楞次定律。
笔者认为,这样的调整,不仅操作简单,原理直观、清晰,同时由于学生对“运动和受力情况”知识比较熟悉,也易于分析、归纳,楞次定律的得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为重要的是新实验的采用,大大节省了探究的时间,从而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显得更加灵活和从容。此外,对于正文中探究性实验的处理,可以将其改成验证性实验,安排在探究结果出来之后让学生通过它再去检验。这样做,一方面既充分利用了原有教材的资源,另一方面验证试验与探究实验两个实验相互映衬,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科学的探究过程,既符合新课程有关“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做一做”中的现代技术实验引入概念
“电容”在高中电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目前的教材当中大都是这样来阐述的:“实验表明,一个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但不同的电容器,这个比值一般是不同的,可见,这个比值表征了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做‘电容’”。学生得到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能用实验来演示和证明,不仅能增强说服力,更能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材中“做一做”栏目,有一个“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的现代技术实验,笔者在教学时采用它来学习电容的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电容充放电时间很短,一般电表存在惯性,无法测量充放电过程的电流。而DIS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利用DIS电流传感器对电流的大小实时跟踪,通过同一个电容器在不同电压下的Q值以及不同的电容器在相同的电压下的Q值的比较,来确定是否相等。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同一个电容器的是相同的,而不同的电容器在相同的电压下是不同的,表征了电容器本身的属性,从而引出电容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笔者认为,DIS具有“专家开发,采集便捷,计算准确,实时呈现”的优势,用好DIS系统可以填补传统实验模式下无法完成的空白,使说理更具科学性,加深学生对于物理问题的认识。它肯定是实验教学的一个方向,作为物理教师应该熟练掌握。
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其价值绝非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双基”的达成度,而应该体现在是否将“双基”教学寓于一个丰盈的过程之中,学生是否有体验、探索与交流等过程和经历,是否有探索者才能体会到的酸、甜、苦、辣,是否符合认知规律……这有赖于教师真正树立起“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的理念。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灵活处理教材,真正实现教材上的小改动,课堂上的大收获,从而凸显出教师的大智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8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