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 陈贵章

摘 要: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字型教学。到二十世纪初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学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学。二十世纪末期又出现了第二次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本世纪初,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标志着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即从语言一一思维型转变为语言-人文型。

关键词:统一; 思维模式; 教师; 数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55-001

我们终于认识到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它肩负的任务也最为繁重。语言固然是人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终身学习的工具,但更重要的,它不仅是人发展的工具,而且是人发展的本身。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这次转变终于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首先做到以下三个统一:

第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这是个文道问题,历来有论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偏重思想内容的阐释而去迎合激进思潮的需要。这个漫长的过程使得语文教育界积郁着一种愈趋强烈的观点:语言形式的不可忽视性。一俟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这种观点便一下子进发了出来,新的观念还来不及确立,随着考试制度的恢复,伴之而来的便是汹涌异常的轻内容重形式的题海大潮。时至今日,混杂着大量粗制滥造的训练设计之类,仍然是教者学者食之生厌又弃之不忍的怪物。语文教学终于又走入了思想内容被严重忽视的新的怪圈。

语文教育界需要反思。我以为对“工具论”的片面理解和宣传,使语文教学走入怪圈,起了不好的作用。一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把语文学科的任务仅仅解释为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既忽视了语文学科强烈的思想性特点,也忽视了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需要相应的思想成熟程度和思想认识水平的事实,于是众多的貌似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案,跟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之间严重脱节,其结果是反而成了学生语文水平有序提高的障碍。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个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这种工具,完全取决于他思想的涵量和层次。有的人可以运用锤子制造计算机,而有的人只会用它去敲敲钉子。婴儿只会哇哇啼哭,因为他的思想还是一片空白,牙牙学讲简单的词,标志着他的思想开始进入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能够七转八弯地运用多重复句了,那决不是仅仅因为他掌握了多种关联词语,而是首先因为他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会从各个侧面去认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缘故。假如他能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阐述清楚某个事物的奥秘,那么首先是因为他的思想具备了层层揭示这个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显而易见,从牙牙学语到能够撰写具有独到见解的论文,其首先的原因是思想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而决不仅仅是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结果。只有头脑更加充实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愈趋全面深刻了。

第二,学科的思维类型与认知的思维模式的统一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思维类型。学习和掌握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也必须遵循与之相应的思维模式。语文不同于数理,数理教学犹如“山洞探底”,走一阵,明一段,一个个章节,一次次训练,首尾相连,一步步靠近这个知识的王国。语文教学则不同,它犹如“登塔攀高,登上哪一层,都有一圈完整的景观,每一册教材,每一篇课文,不过是处在不同的层面。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使他们每上一个层面,都能从似乎雷同的所见中领略天地的更加广阔,意境的更加深远。由此可见,认知语文所遵循的是先见“大象”,然后由远而近,由浅及深,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维模式。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特点和认知语文的“整体性”思维模式趋向一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科的这个特性,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进程以及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必然呈现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的形式。违反这个规律的普遍问题是,教师站在“塔顶”看“塔底”,老是责备学生水平低,进步慢,学生则领会不了,无所适从。语文教学的双方经常是在互不满意的情况下结束每一阶段的学业。这是不正常的。

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每一篇体裁不同的文章,就其语文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内涵一开始就是齐全的,一开始就是“全景”。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等等综合原因所局限,它们的全部学生是理解不了,学不到手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地逐步加深。那种概念抽象过早、目标要求过高、时限安排过急的做法,其效果必将是适得其反。

第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曾有这样的言论,语文因为其内容的广泛性,知识与能力内涵的丰富性,教师凭借自己的特长爱好,各辟蹊径,条条道路通罗马,可以殊途同归地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这是一种误解和误导。因为存在于课文之中的有关知识和能力,本来是文章的有机构成因素,假若把它们抽象出来,并且加以延伸,那么不仅知识和能力本身都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就是它们之中的任一单项,(比如字词,比如辨析、概括能力等),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者能力系列,如若主次轻重充满随意性地以种种练习与训练为名推向学生,结果不仅学生增加了负担,实际上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失去了平衡。即使某些单一的练习和训练颇有成效,但对整体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却并无真正的意义,甚至反而是一种干扰和牵制。

总之,我认为,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完成语文教学的第三次转变。事实上,语文教学中任何一次转变都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每一次变革都需要一批勇于改革、献身事业的能人志士的推动。第一次转变中涌现了夏丏尊、叶圣陶、吕叔湘等一代大师。第二次转变中,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人的名字载入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史册,为大家所共认。语文教学的这第三次转变,它需要认真接受前辈送给未来耕耘者的全部财富,更需要新一代语文改革者的创造。让我们共同期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