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读后感

作者: 张正石

摘 要:我们平时阅读了不少的课外书,也学习了很多的名家名作,这其间肯定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和体会,如果把这些想法和体会写下来,就是读后感了。

关键词:阅读; 课外书; 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77-001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一、读懂原文是关键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升华。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若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文讲的是什么都没有掌握,怎么会有感呢?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因此,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和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而实在。

二、正确选择感受点

有一名学生读了一本介绍毛泽东生平事迹的著作,毛主席冬天游长江的壮举,让他佩服;毛主席一件衣服上下打了七十二个补丁,勤俭节约的品格,令他感动;毛主席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气度,使他折服……读完这本书后,他想把这些感触都写到作文中去。这就犯了写读后感的大忌。确定感受点要注意两点,一是一篇读后感往往只写一个感受点,不可面面俱到,贪多求量。二是写出新意来,切忌随人其后,要用自己的所读、所感、所想,投入地去写。以大家熟知的“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故事为例,若从虎吃掉驴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面对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要惧怕,只要勇于正视,敢于斗争,就完全有可能战而胜之;而从驴被虎吃掉这一角度去思考,可以想到外强中干的人最终会身败名裂,没有好下场。可见,写读后感时要正确选择感受点。

三、联系实际谈感受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充盈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洋溢着时代气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新的认识。抒发真情,推陈出新。

1.由“感”抒发真情

写好读后感首要的是写出真情实感,空洞而谈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或大篇幅地抄录原作后写一句空话套话了事,是不能写好读后感的。应引出感受点后,自己仿佛就在原作者写的文章中,联系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感”展开联想,运用记叙,结合抒情的写法,列举一到两个事例,摆事实,讲道理,用以证明感受点,就能把事情说清了。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同学,可以围绕“勤俭节约的主席”这一感受点来联系实际,将小学生存在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粮食等铺张浪费现象与主席的勤俭节约相比较,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文章就能写出深度和真情。

2.由“感”推陈出新。如例文《读<三个火枪手>有感》中的最后一自然段就是新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随内心活动而自然产生的认识,既是对内心活动的总结,又是对所读内容的体会,这就有了新意和自己的思想了。

附例文:

读《三个火枪手》有感

读《三个火枪手》这本书,我完全被它吸引住了。它生动有趣、惊险刺激。那富有创意的流畅语句,大胆新奇的想象,活灵活现的战斗场面使我难以忘怀。

故事发生在17世纪20年代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统治期间。当时,法国的政务、军务大权主要掌握在红衣教黎塞留首相手中,他与国王、王后之间明争暗斗构成了错综的宫廷矛盾。国王的三个火枪手阿托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与刚从外省来到巴黎的达达尼昂是形影不离的莫逆之交。他们忠于国王和王后,凭借勇敢机智和高超的剑术,与红衣教主及心腹密探米拉迪等人展开了动人心魄的斗争,最后使作恶多端的米拉迪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在这个故事里,作恶多端的米拉迪虽然利用她的美人计多次使别人惨遭厄运,得到了不少的利益,但她终究逃不过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当一个人在做坏事时,等待着他的将是罪恶的报应。我们在生活中虽然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挫折,但只要像三个火枪手那样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向高难度挑战,就可以不断进步,从中也可以积累经验。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去报复,去算计别人,即使得到了好处也会使你整天焦虑不安、提心吊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典范,他家境贫寒,爸爸又是一个酒徒,家里光靠妈妈为别人做苦活赚来的钱养活全家。可不幸的是,他妈妈在他6岁时就去世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发奋学习音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经济上、精神上的重重障碍,最终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是的,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能创造奇迹,编织自己的理想。我们要向三个火枪手学习,向困难挑战,用自己的力量击败它,为自己赢得胜利。 六(3)班 胡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