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作者: 项华芳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识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否能够健康起步,更是直接关系到整个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79-001
最近听了许多低年级的语文阅读课,有精彩的,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纵观一下,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出现了以下一些误区:导入过于复杂、重分析,轻朗读、实物演示频繁、朗读指导方法单一、朗读评价单调或缺少有效的评价、课堂缺少情趣……
如何走出这种阅读教学的误区,还课堂教学于精彩呢?
一、课堂导入要精彩、简洁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全凭兴趣而来。所以,语文课堂的导入一定要精彩、简洁,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看菊花》时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深秋,公园里开了很多菊花,可漂亮了,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着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看菊花(读题)。”另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鸟岛》时是这样导入的:“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有一个神奇的小岛,叫‘海西皮’,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鸟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鸟岛上走一走,看一看,好吗?”这两位老师的导入语都很简洁,但又充满激情,起到了导入语的作用。
而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了很多繁琐的环节,如做游戏、猜谜等,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也浪费了很多课堂宝贵的时间。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很难整节课都静得下心来,所以课堂前半节课的时间显得更为宝贵。
二、实物演示要得当
在低年级的阅读课上,经常会用到实物演示,通过感性认识让学生加深认识,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但实物演示一定要少而精,而且运用要恰当,绝对不能出现科学错误。
如一位老师在教《世界多美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鸡出壳的不容易,老师拿了一个鸡蛋让学生握在手里,并说谁能把鸡蛋握碎。几个学生试下来都没能握碎,于是老师得出结论:蛋壳太硬了,小鸡出壳真难。在这样错误的引导下,学生会想:难道蛋壳比石头还硬吗?其实这里隐含的科学原理是蛋壳的薄壳原理,在握鸡蛋时,力分散到了蛋壳的各处,所以薄薄的蛋壳也很难握碎。很显然,这里用握鸡蛋实物演示来说明小鸡出壳不容易是不恰当。所以实物演示一定要得当,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千万不要弄巧成拙。
三、朗读指导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朗读教学。这是因为朗读不仅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对于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项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在低年级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学生一字一顿地读书,形成有节奏的唱读,破坏了正常的话语节奏,影响了整体阅读感悟。二是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在课堂上朗读形式花样繁多,但朗读教学质量低下,不管是哪种文体,都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三是朗读指导机械匮乏。在课堂上,有些老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情境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师不知道让学生实现“读出感情来”需要“教什么”,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有的学生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读得怪腔怪调,反而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这里举一个成功的例子:
如一位老师教学《看菊花》第一自然段在指导朗读时,老师说:“马上就能看到菊花了,你的心情怎么样?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通过体会看菊花的心情,引导学生读出高兴之情,学生读得很到位。再如指导读“菊花好看极了”这句话时,老师的引导也是不露痕迹的,巧妙自然:多好看的菊花呀!不是一点点好看呀!在这样的评价和引导下,学生都能把菊花“好看”的味道读出来。
四、要巧抓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都较短小,老师要针对文本,合理利用文中空白处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锻炼说写能力,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审美的情趣。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放小鸟》时是这样处理文本的: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精彩之处,描写了鸟妈妈和鸟宝宝相见的场景,让人感动。老师抓住了空白处,引导学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进行说话练习,让情景更感人。出示填空:妈妈在窗外叫唤,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妈妈在窗外_______________叫唤,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朝着窗外__________叫起来,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补充想象课文的“空白”处,以情动人,让学生倾吐真情,畅所欲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提问要得法、明确,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情
课堂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当然离不开提问。老师在提问时,问题一定要明白清楚,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切忌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带有随意性。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提问就显得太随意了。
如一位老师在教《云房子》时,问学生“这么多的云房子,你喜欢哪座?”在交流中,有学生说喜欢像大冬瓜样的房子时,老师马上抛出一问“这个大冬瓜有什么特点?”学生一时因不理解“特点”一词而回答不上来,这样的提问不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破坏了课文的美感。还不如指导学生美美地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座大冬瓜样的云房子,在交流中,孩子们也会明白这座云房子傻傻地横着,从图像的获得中感受云房子的美。
总之,课堂上学生的精彩缘于老师的引导得法,方法巧妙。老师要潜心研读文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知、真情,感受到阅读教学带来的快乐,让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之花开得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