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作者: 吴莹莹

摘 要: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因此,在强调德育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德育; 语文教学;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85-001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才。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水平。它强调的是一种语文方面的基础训练,但是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训练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语文教师把握住这些内容,并且利用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众多机会,因势利导,必然能在育人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实际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阅读教学中,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就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存在着多向性。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对比、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狐假虎威》时,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狐狸的立场或换位来思考的话,狐狸在这么危急的时刻还能保持冷静,想到以强压强的办法,实在是难能可贵。对学生思想价值的正确引领,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心把握,用心引导,真正做到让情从心出,爱依情生。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理性的看待问题,学会精神境界的自我不断完善。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努力去挖掘它们,展示它们,做到“文道结合”,在学习课文中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它们,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作文教学方面,《语文标准》要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指导他们在作文中不断的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他们的精神健康发展。这就为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契机。

例如,一次指导学生完成《我的烦恼》这篇作文练习时,我告诉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有真实的情感,要敢于倾诉自己的心理感受,宣泄自己的积怨。当我在不知不觉中批改完全班作文的时候,我震动了。学生们的烦恼竟是如此纷繁复杂!其中有一篇作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是我班一位分外内向的小女孩写的。她在文章中无奈地说:“为什么父母不给我自由?我真想有自己的一角天空啊。”看完作文我难以置信,这位小女孩在班上是优等生,她的朗读,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在学校朗读比赛中经常获奖。书法、绘画都非常突出,这样的孩子还需要训斥吗?我立刻意识到,这个女同学沉默寡言的性格一定和家长的做法有关。于是立即和这位学生的父亲交流了看法,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此举非常惊讶。他以前真没意识到孩子长大了,也没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当时就决定以后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多考虑孩子的感受。不久我看到这位原先沉默寡言的小女孩居然像春花一样活泼烂漫,幸福的泪水溢满眼眶。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德育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在作文教学中,消除不良学风、文风的影响,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这对青少年人格的养成、对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所以说只要抓住了教育契机,作文课也能成为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坚持心里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心理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另一类是情感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两者同时发生并相伴而行,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下面几个要求,能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能走进学生心灵,能觉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孩子,懂得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不足。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去亲近孩子,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孩子,会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能尊重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学会信任和理解每一位学生。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学习中既学作“文”,又学做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准确地处理和把握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中“渗透式”的德育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