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科学实验更有效些
作者: 姚杰摘 要:教师有意制造科学现象与已有经验之间的矛盾,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会打破学生原有经验的平衡,让学生在努力回复平衡中走向探究,从而提高“动手做”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实验; 动手做;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02-001
我曾对三年级刚上科学课的学生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你们喜欢上科学课吗?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因为科学课上可以动手做而非常喜欢这门学科,看来“做”——实验是科学课的主旋律。我们老师也很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于是我们让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泼了起来,但喧哗热闹之后却似乎少了些让听课老师怦然心动的东西……
仔细想想其实不难理解,缺少了思维力度和深度的实验,只有“温度”而没“深度”的实验,又怎能让听课的老师怦然心动?又怎能让我们的孩子日后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呢?
一、实验设计要合理化,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要想在40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0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环节,避免浪费时间。
在市里一次以《人体内的消化器官》为题的科学赛课中,有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要求学生剪贴一份可以进行剪贴的人体消化器官图,作为自己教学实验环节的一部分。第一位老师在简单几句导入之后,就要求学生剪贴人体消化器官图,将这一环节作为探究的主要部分,结果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贴多达25分钟之多,导致教师最后等不及学生做完,便匆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探究的过程变成了手工课。
第二位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资料,有视频、文字资料、动画、录像,人体模型等等,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进行观察,讨论。之后要求学生在5分钟里完成人体消化器官的拼贴(剪已在课前完成)以加深之前的学习认识。学生动手做的有效性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就在于对剪贴环节的把握,学生对于剪贴,即使不了解消化器官也能八九不离十地完成,又何需探究呢?教师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上,使得学生做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实验材料要生活化,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让孩子们做得有效,提供给他们的实验材料就要简单便于操作。
例如在教学热胀冷缩的时候,教材上提供的实验器材是一个铁球和一个刚好能让铁球穿过的铁环。具体方法是先演示给学生看铁球刚好能穿过铁环,然后再将铁球加热,加热过的铁球受热体积变大,于是不能再穿过。用这样的方法,暂且不说冬天的实验效果怎样,单单是这样的铁球和铁环就让教学条件一般学校的老师望而兴叹了。其实生活中不乏热胀冷缩的实验材料,将一个青霉素的空瓶子洗净,再在瓶塞上插上一根蜂王浆的细吸管。使用时只需单手握住瓶子,就可看见吸管中的水注快速上升,简单明了,既可人人动手参与,又省去了烧烤铁球的麻烦,何乐而不为?
再如曾经听过这样一堂科学课《分类》,上课前十分钟,三四个老师拎着好几个大包小包的东西,忙着分发给学生,以便他们课上进行分类。看着上课老师忙碌的身影,我不仅默然,如果这只是一节平时的课,你也能这样准备吗?分类的物品应该是学生身边就有的和他们所熟悉的,不如以学生自己的文具作为分类材料,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在整理文具的过程中直接进行分类,不仅方便,而且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省却了老师繁琐的课前材料准备,以便能将精力放到教学设计上来,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岂不更好?
三、实验思考要矛盾化,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上课!”
“起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某某,关于某某你都知道些什么?”
“关于某某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这样的导入我想并不陌生,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我们似乎更多的喜欢上了这样的模式,让学生来说出研究的内容,以便突出学生为主体。而事实上,无论学生多么想了解某某的其他知识,最后却还是不得不回到你老师的命题上来,眼见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提出的研究内容却只能放到课后研究,学生的探知欲是不是会打些折扣呢?
我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老师还是学生提出的,而在于你这一个环节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不是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吗?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事半而功倍。
例如:有教学《蚂蚁》时,有一位老师先让学生画蚂蚁,对于蚂蚁学生再熟悉不过,但熟悉的东西并不代表能准确表达,自然在画蚂蚁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腿是8条还是6条,都长在一边吗?蚂蚁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它有牙齿吗?有翅膀吗?……带着这些矛盾的问题去研究,学生的探知欲能低吗?
再如有位老师在上溶解的时候,就变了一个简单的小魔术,说魔术其实也简单,就是在玻璃棒上抹上一点高锰酸钾。简单的小把戏,就将三年级的小朋友的兴趣有效地调动起来了,小朋友为了能解开这个奥秘,观察的时候就特别仔细。这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溶解,关于溶解你都知道什么,关于溶解你还想了解什么?”相比你觉得哪个更好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