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上“拾贝” 笔下“成溪”
作者: 曹琴摘 要:实践证明,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 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17-001
提到“作文”两字,老师们就会摇头,学生们也会叹息。
现象一:有些学生上到作文课就怕,一写作文就直喊头疼。每当作文课时,总感到学生无从下笔。如果留作家庭作业,他会求父母帮忙或上网查找资料或寻找优秀作文选,最后勉强交个差。学生怕作文似乎成了一种常态。
现象二: “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现象比较严重。如写到一件感人的事,很多题材都是自己生病后妈妈是如何照顾,学习上妈妈是如何关心等等,“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样的作文,连给文章写个评语都颇为困难。
究其原因,何在?难道说是这些同学上课没好好听老师讲课?还是说他们不知道作文的一些基本技法,不清楚作文的有关要求?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几十年来,我一直在作文教学的“田地”不断耕耘,在学生作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思路。
岸上“拾贝”
一、以阅读为依托,加强语言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是当前新课标所强调的,也是学生在写作时解决无话可说的首要条件。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品词析句,让学生学会积累。做到品读悟情,内化语言,练中悟法,积累运用。每节课我都要求学生预习时撰写最值得探讨或深思的词句或片段;课堂上及时捕捉学习的感触点,不拘一格练写话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完《匆匆》一课后,我让学生写一写由此想到了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联系保尔·柯察金的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来阐述生命的价值。联想至此,又何愁体会不到作者复杂的心境?这样的练笔如果长年累月地坚持去做,对教会学生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来选择材料,抒发情感大有帮助。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结合教学,巧妙地创设练笔的机会,这样的语言锤炼不仅不会带有斧凿粗糙的痕迹,相反地,往往还会闪现智慧的灵光。
二、搭建课外阅读平台,厚积知识储备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要想学好语文,只读课本不成,必须多读课外书,积累语言,以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平时的生活中,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读好词好句活动。这一切,无疑对学生读书活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有《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有《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世界名著,也有孩子们喜欢的校园文学,当今流行的《哈利·波特》等,这些都成了学生阅读的对象。几年来,我所带的班级都会出现读书热。他们一有空闲就借书贪婪地阅读,沉浸在书带来的快乐中。他们不光从书中欣赏到了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学到了布局谋篇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从中感悟到了读书的益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实践证明,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笔下“成溪”
一、以生活为源泉,写出“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追溯小学作文写实性的理论研究,我们从中会发现这不单是叶圣陶先生,更是许多教育家所主张和提倡的。联系生活是作文训练的根本。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用细腻的心思体会,于是一篇篇美文跃然纸上。
爸爸出了车祸,双腿残疾了。爸爸住院期间,妈妈一直陪护着爸爸,寸步不离。她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在那期间,她学会了做饭、拖地等家务活。这些虽然简单,但对于一个6岁的小孩是多么难呀!她第一次做饭,手就被烧热的油烫得起了疱;她第一次拖地,就被湿湿的地滑得不知摔了多少跤。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她都被噩梦惊醒,大声喊:“我要妈妈,我要爸爸!”但她还是表现出了女孩子少有的坚强。从哪摔倒就从哪爬起来,勇敢地面对人生!
因为牵了手,来世还要一起走……但这一切的一切,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外公……如今外公已经不在了,但在他那人生的最后旅途中,有外婆陪着。相信外公也余愿足矣!夕阳,是陈年的老酒,是无限的爱。人的一生,最美莫过于它。外公和外婆虽然没有一起肩并肩看过夕阳,但外婆照顾外公的每一个动作里都包含着无限的夕阳情!夕阳无限好,尽管近黄昏。黄昏如已过,夕阳情如故!
生活处处皆语文。作文教学要植根于生活的沃土,反映真实的生活。
二、以成长日记形式,写下“感悟”
日记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正如母体上的一枝旁逸的虬枝,既古朴遒劲,又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日记的起点和源泉。只要你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它的美,随手捡来就是很好的日记材料。
几年来,我们班的家庭作业摒弃了以往“单一机械式”的抄写,改之以向富有创造性、灵活性的日记倾斜。在作文教学中,我淡化课堂作文功能,取而代之的是随意性的日记练笔。每天一篇日记,不拘一格练写话。任学生自由成章、放胆为文。学生涉猎之广泛、视野之开阔、触觉之敏锐令教师吃惊。
他们用稚嫩的文字叙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坦率地表达出对自我、对周遭、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曾有人说,经过书香浸润的心灵可以兼收并蓄、波澜不惊。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的矿石,教师指导学生爱上写作更是任重道远,学生的作文功底非一日而就。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做个有心的“拾贝人”,相信必会使学生挥笔如流水,流水成文章,从而换来学生作文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