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作者: 顾蕊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读与听说诸环节中的重头戏,注重阅读并运用语言已成为高考试题中的“新宠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理解、阐发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阅读误区; 学习策略; 阅读教学; 高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32-0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读与听说诸环节中的重头戏,但阅读教学耗时最多,收效却甚微。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在目前这种与素质教育严重脱轨的近似苛刻的选拔制度下,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但是,注重阅读并运用语言已成为高考试题中的“新宠儿”。近六七年来,阅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这些阅读材料全部来自于课外,说明了高考命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确立阅读课在教学中应有的位置,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一、阅读误区
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理解、阐发等综合能力。然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削弱歪曲了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就应以“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违背了这个中心,削弱歪曲了诵读教学。比如,讲读课上该让学生放声朗读的语段,全都变成了老师包办的架空分析,好一点的,也只是走个过场,让学生放声朗读一段,接下来的仍是一成不变的分析探究。甚至连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领悟、认真揣摩的诗词曲和文言文赏析也都变成了老师的语言分析课或习题训练课……凡此种种,都忽视了学生的诵读。事实上,诵读典范作品,就是从整体上去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去领悟语用规律。
2.对阅读教学的实质和目的认识不透
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像基础知识那样,可以分解为许多的“点”,也难以像作文那样分解为许多“块”,它带有一定的不明确性和不可分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目标制定太过精细,有的甚至以题代标割裂了文章的整体,也毫无系统可言,甚至把课文当成了基础知识教学的材料,把阅读教学异化为基础知识教学。所有这些无形中都造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和能力缺陷。所以,我们应还学生一片独立阅读的天地。
二、阅读中的学习策略
1.就学法而言
1.1学习一点搜捕、浓缩、储存语文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中获取的信息越多,就愈容易产生优质的学习策略。为此,以下的几种获取和储存信息的方法不失为良策:
1.1.1重视熟读背诵,自读自诵获取信息。千百年来,熟读背诵是读书的唯一途径,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大脑皮层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愈深刻,最终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畅达,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网络系统,一遇到其他的语言刺激,凭借这个系统产生“语感”。叶圣陶先生对阅读教学中的诵读就有其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他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惟有不忽略研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1.1.2精读几本书,并做读书笔记。林放(新民晚报原社长)说:烂熟几十本书在肚子里生了“根”,就好比打仗时有几百子弟兵在身边一样,终身受用无穷。我想我们不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上,大讲特讲写作技巧,而应更多地鼓励和指导他们学会如何“摘抄”。这样积累感悟,什么技巧都会随之而来的。
1.1.3闭目学法。其原理是闭目后,切断与外界视觉信息摄入,排除干扰,心脑神经渐趋稳定,心平气和,产生静的心境,知识就会在大脑皮层像过电影似的集中呈现,并能快速地恰当地产生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我经常要求我的学生,在临睡前,早上起床后都将前一天所学知识过滤一遍,重点诵读已遗忘的部分。日积月累,知识自然越来越牢固。
1.2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就语文教学而言,目前有几种比较成熟的学习模式:
1.2.1钱梦龙老师的基本式。自读式——(疏通式、提要式、提示式、质疑式、评点式、评论式)——教读式——练习式(作业式、复读式)。
1.2.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自学讨论、答疑、自训、自沽以及画“知识树”。
这些阅读方法构成了科学的相承的流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就教法而言
2.1提倡扩展教学,即扩展课文内容的涵盖面。中学教材有不少中外名著节选,“名著”“无闲笔”,如果从细节这一学习策略入手,就能体味名著的精妙之处,感悟名著典型意义,并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咀嚼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性格。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离开草料场时,“盖”好炭火,反“拽”好门“锁”了,回来一见草厅倒了,“恐怕”火炭延烧,便“探”身去“摸”。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林冲办事谨慎,也暗示读者,草料场起火,决不是林冲的疏忽,使情节发展合乎情理。
2.2比较教学。抓住不同文章的某种相通之处为突破口,变单篇文章为一类多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放开思路,运用策略,去把握某种文化现象。如杜十娘、刘兰芝、窦娥、崔莺莺、朱丽叶等这一类封建礼教、婚姻制度下悲剧人物的比较,体会封建时代无论是下层劳动妇女还是名媛淑女共同的精神乃至肉体的严重摧残。
2.3综合艺术处理课文,形成全方位的观照,变篇篇课文为件件艺术品。如教授《归园田居》、《山居秋螟》,用《秋日私语》作音乐背景,学生配乐朗读,把握住感情基调后,用水彩、凭借学习策略再造想象的空间,为“桃花源”画一幅诗意图,然后由画者讲解作画的构思。整个过程无不凝聚着学生睿智的学习策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