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

作者: 杨海江

摘 要: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实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数学; 课堂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07-0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数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基础和条件。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呢?

一、创设有效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视听等尽可能多的感官去理解和建构知识。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我先给学生讲述“棋盘上的学问”这样一个故事来制造悬念: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国王为了奖励聪明的大臣,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第四格放8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于是国王命令手下满足该大臣的要求,但是,放到后来,即使把国库里的米都拿来也不够了,到这时国王才知道上当了,只好把该大臣杀了。当同学们迷惑不解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大家:“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的数学新知识会帮助我们解开这个谜。”于是引入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体悟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更加用功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为了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因此,数学教学的素材应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上课时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实物,从而水到渠成。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不但使所学知识通俗易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意周围的事态,热爱生活,热爱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如在学习“打折问题”的应用题时,我提前布置了一次“周末与家长一同逛超市”的活动,要学生了解商品的种类、价格并作好记录,付款前先算好账。上课时,又借用校内小店的一些食品,把教室变成了“超市”。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眼前的情景又如此生动有趣,所以情绪高涨,人人跃跃欲试。由“购物”到“算账”顺理成章。生动的情境设置既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热情。又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课中,为了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位置时,我常把平面上找点的坐标看作是到“学校大礼堂”找位置,必须同时考虑“座”与“排”两方面一样来考虑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巩固这一概念时,又可以把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所表示的行与列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所表达的点等等。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能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就能自信地、愉快地交流,每个学生都得以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历一个生活味浓烈的数学“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三、创设有效多种媒体情境,激发学生直观思维能力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声音、色彩等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信息角度看,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能促进传播和吸收,而且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使其更专注的观察,更深入地思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播放太阳从海面上冉冉升起的画面,让学生把海面的远处看做一条直线,这样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鲜艳的色彩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再如,在学习图案设计课时,利用电脑向学生展示一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片,有苏州园林的漏窗、江南古镇的桥孔、中国结等,让学生赏心悦目、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图案的构造,了解图案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是学生探索神秘的数学王国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引导学生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当然,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解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能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笔者故弄玄虚,设置了一个“一秒钟神机妙算”的数学问题情境,我略带神秘地对学生说:将你的出生月份乘以5后加上11,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22,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出生的月份。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代数式,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起了迫切想知道其中奥妙的欲望。对此学生提出了种种猜想,思维空前活跃,教师趁热打铁引出代数式(5a+11)×2-22化简得到10a时,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验证,并提出了其它代数式,使问题进一步拓展。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因情境本身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出现,其趣味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丰富的问题性,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含量,能起到较好的引疑、激疑作用。

由此可见,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类比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寻找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数字并不单调,数学课堂也并不枯燥。生活早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只是我们有没有去发现、去撷取、去利用。有效的情境创设给数学课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乐学数学,善学数学,并学以致用,最终让数学回归生活,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徐斌艳主编.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朱贤平.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探索,教育教学研究,2001第9期

[4]夏小刚等.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第1期

[5]吴爱庆.情境化教学交互式活动,教学月刊,2003年第10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