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意外 生成精彩
作者: 柳青摘 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多方面因素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历史与社会课的人文性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的活跃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课堂意外的出现。如何积极地采取有效策略将课堂意外资源进行生成,成了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从一步宽容、一丝放纵、一点幽默、一种智慧入手、创造相应条件,以实现课堂意外资源可生成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 意外; 资源;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37-002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令人耳目一新。而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对个人素质的考验与挑战,更是一种发挥个性和展示魅力的极好机遇。
历史与社会课堂开放性很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一种常见现象,即便课前作了充分准备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意外虽属细节,却不容忽视,值得教师钻研和突破。若能及时捕捉、分析和创造性地开发好这些教学意外,在这些意外中渗入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理念,就能令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释放出新的精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研究教师如何正确机智地处理意外,怎样用心、用情地去呵护意外资源,使其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课堂意外资源与生成的内涵
1.课堂意外资源的含义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活跃的课堂气氛出现时,当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被点燃时,整个课堂犹如一湾奔放的泉水,意外便会很自然的、不经意的产生。课堂意外资源指的就是不在老师预设之内的课堂上发生的各种因素。有课堂环境的意外因素,也有来自学生本身认知活动的意外因素。
2.生成的含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生成”一词也越来越多地跃入人们的视野。“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体现了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
3.课堂意外资源可生成操作价值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新课程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感性的、拓展性的文本史实材料、图片,给课堂平添了几分精彩,也多了些意外。课堂意外是一种资源,但并非所有的意外资源都值得生成。那些纯属无聊、无用、无益的课堂意外,绝不能浪费时间作过多纠缠。而对于另一些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时自然流露的甚至带有夸张的语言、动作和情绪变化而言,虽然它们也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给教学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是,研究这类课堂意外资源可生成却具有特殊意义。这种意外是一种可贵的资源,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又是新课程理念下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实现课堂意外资源的可生成就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窗口。教师应正视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意外资源,学会分析判断,进而筛选处理,实现生成,服务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一步宽容——“宽”出生成的可能
我们关注课堂意外、注重可生成,其实也是关注学生本身。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合常规的表现:或许是一句怪问,或许是一个夸张的动作,又或许是一些看似与教学“毫无瓜葛”的举动。教师面对这些意外资源时,首先要学会宽容、友善。
早晨第一节课,复习回顾“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对策”,我正让一同学坐下时,听到“噗”的一声,心想定是一物坠地!不曾想到,一股怪怪的味道扑鼻而来,香香的,浓浓的,又腻腻的。借着巡视教室的机会,我便发现第三组一位表情尴尬的学生座位边上尽是些黄黄的、粘粘的乳状液体,一只纸杯斜躺地上,却仍在尽情焕发着奶茶的香味。刚想开口训斥,却想到了……接下去是师生的对话:
师:(突然发问):某某同学,场上裁判出示黄牌,一般会是什么情况?
生:(诚惶诚恐状):好像……应该是他做了不对的事,就是犯规了吧!
师:不对的事,是不是意味着该马上制止,以防止事态继续恶化,这是亮“黄牌”的本意吗?
生:(点头):是的。
师:如果今天老师要亮黄牌,你觉得最有可能得到这张难得的黄牌的是谁呢?为什么?
生:(尴尬地挠了一下后脑勺):是我,因为我破坏了气氛,违反了纪律,还有就是……
师:就是弄脏了教室,污染了环境,(面向全体同学),是吧,同学们?
同学们(异口同声):是啊!
师:(先让该同学迅速清理地面污迹后坐下):赛场上,运动员犯规,裁判要出示黄牌,其实,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时,如果也在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时犯规了,环境也会向人类亮起手中的黄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三框环境亮起“黄牌”。
训斥变成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短短几分钟,既让犯错的同学知错、认错、改错,也让其他同学接受了教育。
2.一丝放纵——“纵”出生成的火花
每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思维敏捷的同学,在课堂师生互动时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质疑。有的答案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的角度奇特,新意迭出;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直截了当,“勇敢”得近乎让人不知所措。要让这些有益的“意外资源”可生成,我想需要的不仅仅只是老师的宽容,更需要的是教师开放的胸怀,给学生几许“阳光”,“放纵一回”又有何妨!
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告别野蛮的“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一目,当我讲至日本侵略者多次强行索要司母戊大方鼎,我国老百姓设法保护之时,有几个同学早已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跃跃欲试”,似乎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我干脆给出几分钟让其表达,果不其然,有同学神情气愤,言辞激烈;有同学觉得奇怪,看来感触还蛮多嘛!简单点析,正想转换话题接着往下讲,殊不知哪位同学猛然冒出一句:“它又不是黄金(我们东吴公园就有),又这么重(共约833千克),要挑也该挑些值钱的嘛,这些日本人真是傻得可以!”这下可好,课堂又重新活跃起来了,有随声附和的,也有反对的,也有把目光集中到我身上的,等待我的“裁决”。“嘿,好家伙,这可是个三言两语无法说得清的问题!”我索性放开手脚,即时抛出“对这个看法,同学们怎么看?”一问。在聆听几个同学见解的同时飞快思索着合理的解释。得到老师的允许,学生更加带劲,其中也的确不乏精彩之说。这时,我索性再添上一把油:“那又有谁知道这‘鼎’究竟有何用,它象征什么?和它有关的成语有没有?”于是有同学说“鼎”和人们祭祀有关;有同学想到了王者的权力,也有同学想到了“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一看时间已过了好几分钟,时机也已成熟,我进行了总结:其实,早在大禹治水后,就曾划定“九州”、铸造“九鼎”,作为权力的象征,可见“鼎”在我们国人的心目中的确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想想看,这意义重大的司母戊大方鼎,我们能给吗?(学生:当然不给!)面对侵略者的无耻掠夺,我们不保护,行吗?(学生:当然不行!)这不仅仅是司母戊大方鼎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更是我们渴望独立,敢于抗争,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了平等的对话,心的交流,这里老师的一点有意识的“放纵”,才纵出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让它成为教育的良机,让美妙的教育资源之花得以绚丽绽放。
3.一点幽默——“幽”出生成的清泉
演讲家雷麦曼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一框“两极”与“冷战”的教学中,就曾出现过这样一幕:当我正和学生赏析“古巴导弹危机” 漫画,概括其寓意之时,突然,教室外走廊上飘来一阵歌声,清晰却又是那么的“刺耳”。教室里一阵骚乱,顺着学生们被吸引过去的目光,我也注意到原是一家长手机的彩铃惹出的“祸”,随即听见有几个学生在小声嘀咕:“是“死了都要爱”(一首最近挺流行的歌),哈哈!”
师(诚恳状,很高声):同学们,如果老师没听错,这铃声应该是“死了都要爱”吧?
生(欣喜,惊讶!):啊!没错,老师也知道?
师(微笑):如果谈判桌上的赫鲁晓夫(1962年)当时也可以配上手机(最早的手机出现在1984年)彩铃的话,我想应该也是 “死了都要爱”这个曲子,不,最好是“死了都要按”!
在同学们惊讶的神情中,我引导他们再仔细观察漫画,搜索信息,想想原因。最后在听了几位男生的回答后,我作出了这样解释:“看,实力略逊一筹的赫鲁晓夫虽然累得是满头大汗,却同样手握着让肯尼迪忌惮三分的核弹按钮,如果对手一动,他也将会作出一个动作,这是一个会让美苏双方同时毁灭的动作,也可能是他这一生最后的唯一一个动作。同学们,这是不是叫作““死了都要按”呀!
(哈哈哈)笑声洋溢在整个教室。
教师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以幽默的方式来缓解由课堂意外引发的教学矛盾。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好的教学幽默,以一种艺术。优秀的教师常将闪烁着智慧的幽默渗透于教学,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一种智慧——“化”出生成的精彩
离开学生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黯然无光;离开老师的课堂好比脱缰野马,肆无忌惮。有些课堂意外可能来自教师本身,因设计时考虑不周或教学出现口误、笔误等等。这些意外一旦出现,极有可能会被耳明口快的学生逮个正着,要么借题发挥,要么引起骚动,万一处理不当,也许真的会让教师难以下台,更不用说达到“育人”之本意了!这时,教师的沉着与冷静是成功面对意外的前提,教师的智慧则是让自己脱离“窘境”,将意外资源生成的关键。
在讲授九年级第三单元: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第一课人权的历程之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时我就遇到了这样一幕:
当我在播放一组关于“日军铁蹄践踏下的中国”图片以达到反映旧中国“无国权下的人权状况”的设计意图,有一位同学很贸然地向我提出这样一问题: “书上、电视、新闻里都说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国际也公认,为什么现在还有日本人要拒绝承认搞过大屠杀呢,我国政府还有老百姓又为什么要和他们在这些无聊的话题上苦苦纠缠,这有什么意义?(原话已经过整理)”
师(因问题棘手而略显迟疑,迅速思考作答):某某同学还真有点记者的味道,还有些火药味!我想解释的是:一、史实就是事实,虽然我们遭受的是无比的痛苦,更是耻辱!但我们绝不能怕丢脸而去淡化甚至遗忘,牢记历史的痛苦是为了远离再次遭受痛苦,所以这不是无聊的事,而是应该理直气壮,据理力争!二、那时国不像国,家不成家,所以任人摆布,任人宰割,连生命也无法保证,谈人权毫无意义,而我们现在还是原来的样子吗?
生:当然不是!
师:(继续)国家的独立与强大也充分保障了现在我国人民享有的人权,尊重历史是不是也是我们的人权之一!
生(略作迟疑):没错!
师:所以,那时我们不是不要人权,而是没法得到人权,现在的我们当然不能再会让任何国家来践踏我们的人权!你说,对吗?
生:点头(诚恳、满意),坐下!
这短短的几分钟,几乎成了我课后教学反思的重点。无疑,该同学突然出此一问,开始着实让人惊出一身冷汗!或许对此“不在预设之内的意外”可以置之不理,用“这与本节内容无关”加以搪塞,也可勉强加以对付,却使得意外真的仅仅成为了“意外”,从而失去了“育人”的绝好机会。当然,处理此类意外之时,仍需教师凭借个人智慧,慎之又慎,方能将意外资源真正生成。
四、结论
面对课堂意外资源,每位教师也许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应对、解决的方法。作为教师,不妨可以多一步宽容,多一丝放纵,多一点幽默,多一种智慧,力求能够在教学意外出现之时,尽可能将这些对教学有用、对学生发展有益的意外资源生成。当然,教师也必须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课堂出现的意外资源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价值,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不是去刻意等待或追求“意外生成”的结果。教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做出理性的判断,寻找最佳的教育“切入口”,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将永远值得我们为之探索!
参考文献:
[1]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丁立军.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历史教学,2006年第06期
[3]张海滨,沈涛.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http://blog.cersp.com/
[4]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