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导入激趣 精心设疑启思

作者: 徐玉良

摘 要: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十分讲究导课的艺术,善于抓住契机,激发兴趣,精心设问,启发思考,引起学生对新课或新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熏染情境引趣;二是设置悬念激趣;三是留下空白生趣。如果我们时刻把握新课程标准,讲究导课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主体作用,诱发思维灵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入; 激趣; 设疑; 启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54-0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十分讲究导课的艺术,善于抓住契机,激发兴趣,精心设问,启发思考,引起学生对新课或新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何讲究导课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熏染情境引趣

语文阅读材料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争取有效方法,创设课文需要的情境,将审美期待这种内在情绪外化为审美注意。

音乐导入。黑格尔曾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或音乐来导入新课,能更好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如教《三峡》时,首先利用媒体播放《长江之歌》歌曲,学生一下子入情入境,接着再配以一段文字: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创造了壮丽的景色,也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而长江上景色最为瑰丽多彩,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长江三峡。李白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说,历代诗人们描写了飞流直泻的三峡,雄奇秀美的三峡,烟雨苍茫的三峡,那么,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笔触,走进三峡,畅游三峡吧!

如此充满浓浓感情的语言,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易于把学生带入语文情境,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图片展示。教师借助插图、挂图、图片、画像、地图等来创设情境或再现美的意境,不但能直观地感受到美的形象,还能引起学生注意,徜徉其间,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除播放配乐朗诵外,很有必要挂出周总理的照片或题字等。这样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很快理解了诗的主旨。教师和学生情与情相融,心与心沟通,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在庄严肃穆中受到了形象的感染,自然领悟了诗的语言的奇妙。

故事过渡。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诫我们:“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都阐释了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用故事的形式架桥铺路、穿针引线,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促使学生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叙述性的课文,采用讲述课文中的动人情节或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会使课堂摇曳多姿。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通过绘声绘色讲《水浒》一百零八将中吴用等梁山好汉的传奇故事,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异的个性语言,豪侠仗义的英雄壮举……学生早已兴致浓烈,随即直入课文,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二、设置悬念激趣

课堂上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

如教学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教师可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是在太空旅行,地上最难的是造访南极。南极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世界能给予人类什么呢?人类又想从这个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得什么呢?南极是很多探险者的人生追求。今天,人类已很多次抵达地球的最南端。可是,大家知道设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为什么要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吗?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同学们想知道他们最后的结果吗?”

这样的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多处设疑,环环相生,丝丝入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生动优美的语言也为学生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威尼斯商人》除了戏剧中个性化的台词优美精当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者给读者设下一个悬念,那就是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到底会不会割去呢?同学们都为仁慈的安东尼奥捏了一把汗。在最紧张的关键时刻,鲍西娅欲擒故纵,一步步地将夏洛克引入陷阱,并提出“只准割一磅肉,不准流一滴血,也不能差一丝一毫”,及时利用威尼斯的法律,一下子把夏洛克推入绝境。至此,读者一颗悬着的心才得以安宁,仁爱、友谊、正义得到了伸张,冷酷残忍得以惩处。曲折、紧张、悬念、突转,这就是戏剧大师的神来之笔,作品的魅力所在。学生很快从“雾里看花”进入到“柳暗花明”的境地,自然提升了学生的评判、思辨能力。

当然,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决不能故弄玄虚。

三、留下空白生趣

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中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挖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好的作品往往不会把主旨和盘托出,常会留有余地,写到高潮处,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空白点”,让读者去想象。有的“空白点”,结局可能是唯一的;但多数“空白点”,其理解是千人一面。

在教学中,让学生开动脑筋,填补和续写文本的“空白点”,实际就是探究文本的过程,把寻找、发掘和填补这些“空白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总之,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风格,如果我们时刻把握新课程标准,讲究导课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主体作用,诱发思维灵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