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应转变为思辨性的课堂

作者: 杨向全

摘 要:思辨性的历史课堂应当是智慧的课堂,理性的课堂;应当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下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感受历史,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和理解历史问题的愿望。强调要借助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独立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会独立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思辨; 课堂; 理性; 探究; 场所; 独立; 智慧; 情感; 共鸣; 思维; 顿悟; 启迪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62-001

“课堂”究竟是什么?中学历史课堂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课堂?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可能都不需要回答。有人说:应向课堂要质量,课堂是师生的主阵地;也有人说: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应塑造轻松愉悦的课堂;而我要说:中学历史课堂应该转变为思辨性的课堂。

在新课程背景下专家引领我们一起来认识课堂、反思课堂,就可以发现,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着力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也有专家建议课堂应该是:一个天天流淌着老师和学生生命长河的地方、一个充满着众多生命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从灵魂深处氤氲着丝丝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

也就是是说,课堂应当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是提升和完善生命的一个场所,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家园;因而它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对智力的挑战,强调对激情的引发,强调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强调人性对人性的交流理解,因而更具人文的色彩。很明显,这些观点都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那种把课堂仅仅看做是“课本知识传授与习得的场所”的一般层面,而是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和更具有本质意义的深层境界——课堂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场所。

思辨性的历史课堂应当是智慧的课堂,理性的课堂;应当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下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感受历史,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和理解历史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就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发表自觉的见解,展开辩论和探究性学习,探讨寻究,议论得失,从而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表明: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强调要借助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独立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会独立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打造思辨性的历史课堂,教师要努力做到使课堂成为几个重要“场所”。

首先,历史课堂应当是一个“思维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我们知道,智慧的生成是离不开学生思维的真正启动和高质量的运转的。因此,这就必然要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努力构建一个“思辨的课堂”,呈现出一个有思想的课堂。

其次,历史课堂应当是一个“情感场”,它应当是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和美化。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就要求历史教师最大限度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学科课程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本身必须要全部身心地融入其中,以情动情,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换言之,也就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激情的课堂。

再次,历史课堂应当是一个“活动场”,它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毋庸置疑,人的生活是离不开活动的,而课堂生活的第一主角又是学生。因此,在我们的课堂里,如果要使学生的生命潜能真正从沉睡中被唤醒,真正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我们就必须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沉闷、呆滞的局面,要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动”起来。当然,这个“动”主要是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情感的“动”。换言之,也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活动化的课堂”,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只叙述史实过程而不能做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释,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已知的历史事实或真相做出何种理性的解释,得出何种结论和认识。“历史学科之所以常新,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就在于要不断创新;不断创新则在于研究者应用新知识。新理念应给予历史以崭新的诠释”。

思辨性的历史课堂,要求教师对来自于学生的不同观点应采取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立场来进行独立观察、思考和认识历史问题,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动脑筋、拓宽视野、勇于发现、大胆创新。所以思辨性的历史课堂固然期待在学生中间能够生成科学、严谨和富有价值的新观点、新结论,但是,它所着眼的更是思辨过程本身。即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思辨活动体验,使学生在观点的交互碰撞中获得顿悟,思维得到解放,智慧得以升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辨的课堂也就是问题探究的课堂。思辨是促使学生升华对历史现象认识的基础,如果没有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辨,也就不可能是学生从历史之中获得有益的启迪,生命质量也不可能得以真正的提升。

总之,思辨性的历史课堂,要求教师要带着思想去教,教有思想的内容,培养有思想的学生,而学生则要从主体参与式的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真切感受人类历史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特别是从中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迪与顿悟,最终学会做人与生活。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走近最理想的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