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作者: 张雅君

摘 要:音乐教育应该从何入手?应该怎样引导小学生走进音乐殿堂?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音乐老师都要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音乐; 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82-001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大多是老师教学生唱歌,以学生学到音乐知识,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来评价教学效果。但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认识到,小学音乐课应将音乐欣赏作为教学的重点。

首先,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这就决定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听觉的重要性。

其次,从思维方式看,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情感上看,他们易兴奋、不够稳定,对音乐能够表现出愉快的心情并产生美感;但从意志上看,他们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如果要学习较难的音乐技法,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不愿意学习音乐。

再次,人们欣赏音乐,这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的机会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这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小学音乐课的重点应放在音乐欣赏教学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作了一点尝试,现总结出来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要精选教材

音乐的教材很多,包括有课本、音响、音像、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辅助材料等。但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生活背景精选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引起兴趣、产生共鸣,并能使学生产生美感的乐曲,让学生欣赏。

二、要以欣赏音乐为主,以讨论讲解为辅

以欣赏音乐为主,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进而对音乐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把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内容作为重点,详细讲解,唯恐学生不能理解,结果讲得多听得少,学生无兴趣,无形中扼杀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也有的教师在音乐欣赏中不讲或很少讲解,只让学生自己去听。由于小学生的音乐知识了解甚少,文学艺术修养还很浅,对音乐的理解只能处于音乐音响的感知和肤浅的认识上,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了。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先听后讲,再听最后讨论的方式。讲解主要向学生讲清两点内容即可。一是音乐的形式因素,二是音乐的背景因素。如:这部作品是声乐曲还是器乐曲。是声乐曲,那么它是哪种演唱形式的歌曲,女高音独唱、童声表演唱还是混声四部合唱等;如是器乐曲,那么它是哪种类型的器乐曲,是独奏、重奏,是西洋交响乐还是民族管弦乐。背景因素,即是围绕乐(歌)曲的产生而折射出的社会历史状况。一般来讲,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一定的社会涟漪,它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感化、受到教育和鼓舞,能引起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社会意识的导向性思维。如我们在了解了香港、澳门及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后,再来听听唱唱伴随香港、澳门回归而生的《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对其它内容可根据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三、要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音乐作品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有时还借助直观的视觉来辅助听觉感知,刺激人们的大脑,产生思维联想和想像,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应尽量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如在欣赏《小青蛙》时,如果用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花好月圆的夜晚,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这样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四、要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音乐中去

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使孩子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境中去。比如通过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或通过敲击打击乐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培养乐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欣赏《钟表店里》时,可以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水族馆》时,让孩子们用口琴、沙球、小铃分别模仿了海水流动、鱼儿吐泡泡、海洋生物狂欢的乐声,这些都加深了孩子们对乐曲的理解,培养了乐感。

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欣赏,各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与人的性格、气质、修养及所处的时代、民族风俗等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音乐欣赏要注意音乐的这种不确定性,不能强求一律。

另外,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如节奏是欢快的还是舒展的?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哪些乐器发出了什么声音?你能描述表现的内容吗?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来感受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音乐。

同时可以通过听辨、欣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高感,掌握理解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从而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六、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判断音乐艺术是非标准,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能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欣赏音乐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差,我们不能枯燥地给学生讲解哲学道理、美学道理、社会道理等,这样学生是无法接受的。我们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这些道理,逐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时,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歌曲的内容在当时具有怎样的进步作用,在今天它还具有哪些现实意义,歌曲在音乐表现上有哪些美的特征,艺术家们的演唱和我们自己的演唱有哪些不同,判断雅俗的标准是什么等等。这种逐步渗透,学生易于接受,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观,也必将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但只要我们重视欣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只要能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模仿起来,参与到音乐中去,启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就能丰富孩子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