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出实效 主动探究见魅力
作者: 樊梅珍摘 要: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是新课程学习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历史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手段。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18-001
一、让学生参与并带着问题去学习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老师要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纽带,促进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
1.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自主能力
现代教育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所以新课程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以八上的《新文化运动》为例,这课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怎么让学生透彻理解“民主”和“科学”的概念?我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以“民主”和“科学”为中心问题情境,设计一系列问题:在上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然后我提出了问题:
(1)从材料中你能看出新文化运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2)结合课文,你认为新文化人士提出的“民主”指什么?
(3)新文化的民主与以前孙中山的民主有什么不同?
(4)崇拜偶像、盲从迷信等行为具有独立的人格吗?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材料找出“民主”,说出“民主”的内涵,进而联系旧知识分析“民主”的本质,另一方面引出“科学”这一概念,让学生明白“民主”和“科学”的内在联系,理解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核心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既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又不断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思维深入,学习更有意义。
2.用有意义的问题,架设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要将这样的学习方式落实到教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在新课程教学的场景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已有知识结构对现有各种版本的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将教学内容转化、加工为师生有效积极互动的载体。所以课堂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攻克,以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学习促成效
1.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历史领会、诠释的能力
领会、诠释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去了解未学过的历史、获取新的信息,并有在主观上形成新的对客观历史状况或过程的阅读、观察、理解和判断能力。从现行试题看,这类题往往创设一种虚拟的历史情境,并以此为依托,引出所要辨析的史实或观点。而情境呈现方式有人物对话、影视作品、活动探究、教材知识等,下面我举几个实例加以说明:
例1:下面是历史短剧的台词,请找出错误并说明理由。弟子:请问先生,当今世风纷乱,该如何处理?孔子:要治理天下,我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例2:下面的文字中有两处错误,找出并说明理由。某电视剧中的情节:秦始皇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四个楷体大字“一统天下。”
例3:秦朝时有一读书人前往咸阳参加科举考试。沿途,他目睹许多农民被征发去临洮修筑长城。指出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例1以历史短剧的形式考查“孔子思想”的知识;例2以电视剧的情节考查“四大发明”和“汉字”的演变内容;例3考查“科举制度”产生的时代。这类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进行史实错误更正,还要对虚拟的情境进行提取、分析和判断,进而做出说明和解释。由于试题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设计问题情境,在设疑、解疑中促进师生互动、相互讨论,进而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理解能力,学习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从而教活历史,学活历史。
2.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动态化地处理课堂教学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教师要树立这样的课堂理念: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境化的,也是富有个性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教师要顺势应变,及时点拨。如九上日本明治维新有这样一段内容: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明治维新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上课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如果不保留封建残余,明治维新会成功吗?改革的成果能保持下去吗?”这是一个常规教学没有涉及的问题,能问出这样问题的学生,说明他真正思考了。所以我就抓住了这个机会,以“不保留封建残余明治维新就能成功吗?”为本课的小结,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得出了这样的历史认知: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主义来讲当然是进步的。但是改革,即使是性质的改变,也要继承过去的合理性,在具体的国家里,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总之,历史教育教学的使命是恢复被遗忘了的教学价值,在传递基础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重视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形成,使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