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尝试
作者: 蒋继征摘 要:从实践层面进行了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三课融合的尝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研究性学习; 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46-001
一、融合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从本质上讲,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据对无锡市中学综合实践课开设的调查发现:无锡市中学主要开设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并且是作为三门独立课程存在,各学科各自为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还在沿袭应试教育的“讲—练”形式,课堂效率低且枯燥无味;劳动与技术课程则止于简单的“模仿练习”,很难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需要课题研究过程的开展,一般只有小部分学生能自觉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投入其中,而课堂时间往往“无事可做”,研究性学习课变成了少数人的“负担科目”。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校准备尝试三个课程的融合。
二、融合实践
2011年9月在校长室和课程部的支持下,我校从这个学期用七年级作为试点,各班每周安排3节“综合实践课”,其中有两节是连上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主要是以一个时间段内学生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每个小组4—6名学生,其中一名学生为组长。
【课题1】信息技术课中的“管理计算机”。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机、优化计算机、计算机安全和防护”。在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动手和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简介各个主要知识点,而把具体的学习交给学生。教师提出“研究子课题”,如:“计算机的来源和历史演变、常见的计算机软件种类和作用、常见的计算机硬件种类和作用、CPU的发展、计算机安全的认识、操作系统的研究、计算机的用途”等。每个小组领取一个子课题,学生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能更具体的了解计算机,我们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没有接电源。学生自己动手打开机箱,拆开计算机内各元件,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电脑学生都见过,但从没有自己拆过电脑,因此在了解电脑硬件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十足。之后又结合信息技术中“应用文档的设计”的教学,让学生将开题报告、研究过程、汇报成果都是以word来编辑排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研究成果。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课题2】纸模型飞机的制作,学生对“纸模型飞机”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动手制作“纸飞机”,然后测试和记录“纸飞机”飞行状态的各种数据,如:飞行距离、留空时间等。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数据统计与分析”,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在此一系列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信息发布与交流”的综合能力。
【课题3】结合“电子眨眼猫”的制作对焊接技术和电子元器件进行探究。教师提出“研究子课题”,如:焊接技术的研究、电阻的研究、电容的研究、二极管的研究、三极管的研究等。每个小组领取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报告进行全班汇报,小组间相互学习,最后一步是制作电子作品,通过这个活动提升学生探索的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
三、反思感悟
为了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使用“电子档案袋”及“成长手册”,进行过程性记录。电子档案袋主要是存放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文字、图片材料及学生的电子展示作品,电子档案袋里的内容班级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查看交流,教师可以对作品或资料进行打分和评议;教师整理的素材也放在“共享数据”中,供学生学习和下载。成长手册主要是存放学生课后参与社会调查的一些资料及个人的心得体会。
三门学科融合后,以研究性学习为方法,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劳动技术为载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技能素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把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最终实现1+1+1>3。
但是在课程进行时,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们还缺少比较全面的理论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科目时,我们通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多少总结出了一套评价的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是侧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及软件应用能力方面的评价。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因此劳动与技术教学中主要是侧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研究性学习教学中主要是侧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
三门学科课程融合后我尝试用这些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发现用其中任何一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都失之偏颇。这也将成为我们日后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