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和利用

作者: 陈承

摘 要:“动态资源”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对话、交流、碰撞而即时迸发的思维火花,往往在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被认为是一种不期而遇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追求“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并不是不要课前预设,而恰恰是通过课前潜心钻研、精心预设,才能让学生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如约而至。

关键词:思品课堂; 课前预设; 动态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52-001

《思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声像资料等传统的教学资源,更应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教师本身的素养等教师资源,和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学生的个性等学生资源。同时教师学生在交往互动中也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相比其他静态资源,课堂互动中生成的资源则是动态的,是学生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水平而产生的真实体验,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具有更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一、不期而遇,浅谈思品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

教育家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只有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在充分利用思品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思维亮点,努力激活课堂气氛,甚至重新设置教学目标。

1.发现思维亮点

亮点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顿悟”,它往往一闪而过,可遇而不可求。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充分引导,使其潜在的灵性被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教师要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放大学生的亮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来关注这个亮点,保护他们的积极心态。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事件,不能因为要生成课程资源,就不分内容和主题,任随着学生的一言一行漫无目标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去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

2.目标的再设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不断“刷新”预设目标,捕捉各种信息并进行适当取舍后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预设目标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最后,通过教师及时变更预设目标,师生都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如果依然按照课前预设,非但课堂教学不再流畅,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如约而至,浅谈促进思品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这样的思品课堂很难产生使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缺乏激情,也就难以产生动态生成资源。追求“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并不是不要课前预设,而恰恰是通过课前潜心钻研、精心预设,才能让学生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如约而至。这种有效的课前预设能促进思品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生成,但要求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能精心“编辑”弹性方案,适当“插入”自主空间,坚决“保存”基本要求。

1.设计弹性方案

有效的教学预设首先应强调教学方案的弹性设计。设定教学方案时,一方面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它的三维目标,既要顾及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其次教学过程的设计也不能绝对化,实施过程的设计重在全程关联式的策划,包括策划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效果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有效教学预设的基础一方面是教师本身较高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更取决于对学生知识程度和个体性格差异的了解。

2.插入自主空间

课前的教学设计既要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现实生活和兴趣爱好出发,依据三维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筛除和初步整合;更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在生成中走向完善。具体而言,我们在预设时不妨开放一些,在备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方法展现后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生成新经验。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情况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3.保存基本要求

课前预设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思品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好的课堂教学常常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常常能让学生学一点而知许多,这样的效果绝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偶然所得,恰恰是课前潜心钻研、精心预设的必然所致。教育理论家认为“强调动态生成,也要求有开放、弹性、发展的教学预设”。这对教师预设教学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的总和的“新案,”是一个在课堂中结合学生表现选择预案,随机产生方案的弹性的、动态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于互动的课堂,主动促进思品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杨九俊等.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