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中考总复习
作者: 王建坤摘 要:在中考科目文综中,关于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和复习,近年来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我觉得其中关键在方法上。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 中考总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65-001
大家熟知文综为开卷考试,可是很多学生并不能深刻认识开卷考试的考查要求,仅仅理解为是所谓的“开卷有益”——平时不用功,考场翻课本!事实证明,考试时课本是翻不完,甚至无从下手;后来文综考试又被发展成更新一轮的题海战术,特别是押题猜宝现象日益严重,甚至转化为中考文综考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的误区,考生只要在课本上抄好老师所讲的“重要”问题和答案,进入考场翻书找寻、然后照抄即可。这其实和开卷考试的精神实质是背道而驰了。
那么怎样做好中考思想品德学科的总复习准备呢?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根据中考新课标考试说明发现,所讲教材的知识内容更需要详略得当,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和担任历届毕业班组织中考总复习的经验,在方法上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什么?
这里,我简要提一下“知识框架结构法”。
首先,按照“单元→课题→框题→目题→知识点→问题”的步骤整理所学知识;然后,再按照“问题→知识点→目题→框题→课题→单元”的步骤反过来练习提高能力。
也就是怎样把书由厚读到薄,由薄学到厚。关键的地方在“问题”上。一般老师都会强调知识点的,可是让学生把知识点变成问题这个环节上工夫下得还不够,而大部分初中生这部分能力恰恰是很欠缺的,如果老师再不及时强调并加以引导,那就很难升华成能力,因而学生所学的那只是死知识,根本就不符合开卷考试中有关能力方面的考查要求。所以问题的关键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上。
试卷上的都是问题,答案都是知识点,如果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那就是考试的分数!所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及时地变成问题,再把相关答案储存在大脑里;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把同一知识点转变成不同问法和形式的问题等等,这就自然完成了能力的转化。学习再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把考试大纲中大部分考试重点(知识点)找出来,再变成问题,做一个统计,那就更简单了。
第二,考什么?
主要谈一下“表格结构比对法”。
也就是多找几套考试大纲相同的试卷进行比对,既要有空间(地域)上不同试卷,又要有时间(历年)上不同的试卷,以一定的形式(比如表格)进行总结,得出出题规律。
中考每年都如期举行,可是考试大纲却没有太大的变动,因而考试重点就越来越明显了。
中考出题组每年都要拿着考试大纲绞尽脑汁地创新出不同考题来,如果不考虑时政问题,其本上都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多找几套本地的中考题试卷,最好是连续三年以上的,别的地区的,只要考试大纲相同,都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坐下来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仔细地对比分析一下,那几道主观题往往就跃然纸上了。如果再考虑时政内容,那就结合当年时政的重点、热点内容,找一找与考试重点部分的交集,试题就更加突出了,这样就有的放矢了。
第三,怎么答?
练了半年兵,真要进了考场,怎样组织答案?怎样回答问题?这个环节也很重要。至于答题格式和有关书写要求在这里我就不细说了,重点说一说怎样组织答案,也就是答题思路,我觉得不妨可以采用“多维网状结构法”,具体如下:
一方面,要从横向着眼:既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主权)、民族、体育等方面去综合思考;也要从法律与道德的角度去观察;还要考虑到国内环境与国际气候等等。其中,人教版的教材知识内容更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教科版的教材多以板块(或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更倾向于考试答题能力的培养。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要求思考问题时,要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整理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来,不至于丢掉大的得分点。
另一方面,是从纵向入手:从一个具体的、重要的知识点来分析,要考虑到问题(事物)的定义、原因、作用和意义以及方法,看一看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哪个部分或哪几个部分,这样答题时往往就做到了详略得当。另外,还要结合问题所在的具体环境,可以从历史和当代(特别是1978年这个关键点)等角度去思考。
最后,组织答案的核心千万不要忽略的,也就是民生问题。一套中考试卷,如果不能充分地体现时政的民生问题是失败的。如果是关于民生的考题,那就再进一步深入分析,属于民生中的哪一内容,答案的范围就一步一步的缩小了。
所以,考前练习时必要的,但搞成题海战术是误人子弟,这一点老师应做好适当的指导工作。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在教学中组织中考前总复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其实质就是想办法让学生变成老师,有了出题组成员的思路,然后再去准备复习考试。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