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者: 侯京涛摘 要:当前,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教师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及在操作方面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4-171-001
前言:心理现象是人类最常见、最复杂的现象。健康的心理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正确地认识自我,利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对于身处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将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基础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轨,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接班人,争取赢得未来、争得未来社会席位的主要能力武器,是基础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大环节。体育是德、智、体三育中的一大组成部分,非但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之重要任务,而且应义不容辞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发展学生的健康心智添砖加瓦,这是由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所决定的。然而,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由于受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往往为突出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和培养,造成体育教学不同程度地片面性和失调发展。缩小了体育教育本职功能的内涵,片面地突出了体育的特性而忽视了教育的特性,使体育教育不同程度地走向了误区。
二、存在的问题
1.把心理健康看成“心里健康”
心理健康涉及内外两个方面。对内心理健康应包括心理机能及内在体验。心理机能主要是从心理和行为的效能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内在体验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体验、看法和态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内心觉得愉快、满意、自我接纳即为心理健康。对外心理健康,实际上就是社会评估。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即为健康。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许多老师把心理健康仅理解为对内心理健康即“心里健康”,因此,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均围绕学生的态度、情感、情绪而展开教学,忽视了对外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狭隘化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表现出来的最大误区,在于许多体育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学生的纠正与救治。这歪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本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缩小了、狭隘化了。因此在教学中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当是预防性目标,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也更加深远和有效。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化、德育化倾向
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实施建议认为:应增进心理健康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终。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通过专门内容的教学,更主要的是需要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心计划与指导,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目标、动力、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业不能代替德育。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其方式是通过教诲与训练实现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其工作方式是助人自助,是教学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不能混同于一体。
三、针对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环境相对宽广,在各项练习中师生间、同学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往;教师与学生间朋友般的交往,学生会主动向教师提出困难和心理感受。特别是一些体育特困生,由于身体素质差,体育教师往往又是那样凶神恶煞,导致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对体育考试充满恐惧。教师的亲和力使师生间的交流多了,情绪上相互感染,情感上相融、心理上互动,学练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促进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2.发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民族精神
在体育项目的学练过程中,分小组进行,最后小组间评比,发扬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民族精神。在互帮互助中感受同学间真挚的友情,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兴趣;在小组间的评比中培养竞争意识。
3.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他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加些力量性练习,特别对一些豆芽菜型的学生更应布置些课外作业,让他们多练习单双杠、俯卧撑、跑步等。
4.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运动中一个人的意志力坚强与否,遇到困难是否勇敢顽强都能很快显露出来。平时胆大、活跃的男生,上了单杠做支撑后回环却吓得发抖。跑800米与1000米的练习,跑完一圈总会有几个学生抚着腰腹部下来;一旦要考试,好些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就开始紧张、担心等。针对这些情况,体育教师除进行一般的注意点教学外,应更多地给予鼓励、引导。
四.结论
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要达到标准。其次,体育教师要创设合理、和谐、温暖却又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情境。最后,体育教师要对高中学生的卫生健康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翟鸿,张挚.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及评价的标准的构建【J】.社会科学,2004,(4)
[2]宋春辉.教学中健康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