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 刘素娟

摘 要:良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60-001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说和教学相生相伴。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提问,能结合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对所学知识印象,“必令学生远其才智,勤其练习,纯然之功弥深。”

一、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1.引起学习动机

提问是课堂的一种智力调动行为,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激发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

2.帮助学生学习

提问不应是使学生惧怕的考问,而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支持行为。①提示重点;②组织教科书内容;③提问还有促进的功能;④提问还能探索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扩展学习范围;⑤通过学生回答,教师获得反馈,帮助学生检查学习效果。

3.提问可以使学生得以表达观点,流露感情,锻炼表述,并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反应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提问过直、过浅和过难过深的弊端

教师提问主要是在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时起铺路搭桥的作用。问题太直接,学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句就可以直接回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未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太浅显,学生只能有浅层次的认识,这种肤浅的认识会冲淡学习的兴趣,并不能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所以提问一定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一般应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

2.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通过调查发现,一堂课45分钟,平均没几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3.控制问题的答案

有的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一人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对是错,这些都是极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

三、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1.要把握课堂的“度”

1.1难易度。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得。

1.2时间度。教师有时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快速作答的模式虽然适用于练习或者复习的教学形式,却不适宜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评价、发现的教学。

2.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序”

学生学习认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语文知识也具有系统性。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的不同要求,课堂提问必须系统连贯,条理清楚,线索分明,体现循序渐进的系统特征。从提问的层次来看,其序列为:认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3.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点”

3.1题眼之处,设问引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彻全文的线索。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借题发挥”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理解课文内容,树立全篇着眼的意识。

3.2反复之处,设问引思。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3关键之处,设问引思。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相对全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关键的字句章节。抓住这些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4矛盾之处,设问引思。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思维深化。

3.5中心之处,设问引思。中心是文章的大动脉,大动脉通畅,小血管随之运行。紧抓中心,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中心之处入手也符合整体性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总之,良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为他们发现,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李步斗.课堂提问浅谈[J].江苏教育.1981(4)

[2]余笔清,张志伟.语文课堂如何发问[N].中国教育报.20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