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更精彩”的策略

作者: 时维锐

摘 要:要使数学课堂精彩,教师必须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趣味化和情感化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创造出生动的、活泼地、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 精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80-0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多方面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突出数学的特性: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趣味化和情感化,体现学习数学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强调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一方面,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生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即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指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接纳新知识。教师要善于选取学生周围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切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如教学《统计》例题“大象过生日”之前,可以先播放“生日歌”,老师和学生一起随唱:“祝你生日快乐……”在欢乐的气氛中再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生日时的情景,说说自己过生日时的情景,说说自己过生日时,来了哪些客人,带来了哪些生日礼物,其中包含了哪些数学知识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很浓。以此为切入点,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例题“大象过生日”,探究简单的统计图表的知识,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指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问题时,能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问题的解决。教师可在课内创设生活问题让学生解决或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如教学《平均分》时,当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基本操作方法后,结合生活实际,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我班精选16名同学参赛。请小朋友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设计队形并选择一个最佳队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摆卡片,得出许多排法:有的排一排,每排16人;有的排成4排,每排4人……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设计的最佳队形。通过开展“设计队形”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能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应用价值,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二、教学过程要活动化

人是从已有经验中学习事物的,而经验主要来源与“活动”和“体验”。学生应在自我活动中“从做中学”,主张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心,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转到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动手能力。

把讨论交流活动引入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讨论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讨论乃至激烈的争论,相互启发往往能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分一分”这部分内容时,课前,我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和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食物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新知“食物可以怎样分”时,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得出多种结果:(1)按蔬菜分、水果分。(2)按不同颜色分。(3)按有柄、无柄分。(4)按吃它们的根、叶还是果实来分……各种不同的方法都是来自学生的讨论,后几种回答虽超出了教师的预料,不一定标准,但体现了集体智慧,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数学课上,让动手操作成为习惯。课堂上,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应不予剥夺,不示范,不包办,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使抽象的知识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教学《有趣的拼搭》时,课上我没有进行夸夸其谈的讲解,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几项操作活动:“滚一滚”: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球四种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看那些物滚得快;“摸一摸”:请学生从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物体,并说出这个物体的名称或摸出教师说出的物体;“猜一猜”:根据谜语猜物体名称,如:一个物体没有面,滚一滚转得快。两面平平圆又圆,上下两头一样大;“搭一搭”:用四个物体搭成一辆小汽车,哪些物体可以做车身?哪些物体可以做轮子?“堆一堆”:看哪些物体容易堆。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讨论,偶尔还为不同的创意产生小小的争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在操作中很快掌握了不同物体的特征,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三、教学方式要自主化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凡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10÷2=)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大胆采用了“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操作验证—总结规律”的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可以分几组?(算式:10÷2=)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议论交流得出多种方法:(1)从10里连续减去2;(2)想几个2是10;(3)用10个卡片或小棒分一分;(4)用乘法口诀求商等。学生汇报完想法后,组织学生动手用小棒或卡片操作来验证结果并表述,最后组织算法比较,总结哪种算法最好,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理解。

事实证明,教师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巧妙地引导学生尝试,学生就能在探索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质疑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成功。

四、教学手段要趣味化

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课堂上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以及开展游戏活动等形式,来触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把数学知识创设于故事情境中。爱听、爱看故事是儿童的天性。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拟人化的故事中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如学习《认图形》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设计“猴子请客”的故事情境:星期天,猴子邀请斑马等几个动物朋友到家做客,猴子家的客厅真漂亮!(多媒体展示猴子家客厅的正面图:正方形地砖、长方形的桌面、电视机屏幕,桌上摆放着五边形的小屋钟,厨房墙壁上还镶嵌着六边形的墙砖画等),斑马很惊奇,猴子想考考斑马对这些图形的了解……在浓浓的故事氛围内,教师在组织学生和“斑马”一起探究这些图形的特点,一定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开展游戏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游戏是儿童最乐意接受、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如教学《9加几》时,我设计了信鸽“信鸽送信”的游戏:在黑板上贴上几个用吹塑纸做的“动物的家”,房子上写上“10—19”几个数字,再请几个学生头戴用吹塑纸制的“信鸽”头饰,来扮演“信鸽”,教师给每个“信鸽”发几张“9+几”的卡片,让“信鸽”计算出手中卡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贴到相对的动物家的下面,算错的“信鸽”要回到座位上摆小棒或请教他人,如果“信鸽”的口算能力非常熟练,他就可以送出很多“信”。教师和其余同学当评委,评出“最佳信鸽”进行表扬。当然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让数学知识寓于趣味,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五、课堂教学要情感化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其需要情感的土壤。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感化,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宽松、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新型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在每一个孩子心头洒下阳光,努力缩短师生间心里的距离,把数学课堂搭建成爱和欢乐的殿堂。另一方面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感情化的语言、表情、动作来渲染课堂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新时期数学课教学将是一种现代化、开放化、素质化、活动化、实践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交融的教学,将是一种生动的、活泼地、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