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异化与回归

作者: 张华

摘 要:新课改以来,“学生主体”的理念使师生的教、学行为出现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但反观有些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产生了异化,亟待正本清源。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 异化; 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10-001

一、导言:雪化了未必都迎来春天

“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实施至今,师生的教与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但笔者在几次大市对外公开课的听课中却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时,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还存在误区,实践中产生了异化。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

二、学生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的误区与解读

1.强调学生主体:主观性滋长了吗

在讲到学生的主体性时,有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理解: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只要和政治教材有关,教师都要尊重,甚至给予赞赏和顺从,对部分学生的错误观点如果不能作及时的引导,就会助长学生的主观性。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第8期有这么一则教学案例,内容是《生活与哲学》中探讨“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有这样一个片断:

老师:哲学上的价值指的是什么?

学生:价值是指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老师: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学生: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自身的满足。

老师:那么,同学们认为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学生:人活着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赚钱、满足自己的需要。

老师:哲学课本上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这一理论又怎样理解?

学生: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教,现实生活中谁不向社会索取?那些能捞取大把钞票的人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羡慕。

上述教学事例说明:学生的观点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一些偏差,需要老师帮助纠正。

【解读】主观性是属于意识范畴,不依据实际情况单凭自己的偏见看问题。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基本规定性,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属性,它以能动性为核心。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表面看来都很有主见,但主见往往停留在固执、感性的阶段,如果丧失教师的主体性,任凭学生主观性的滋长,就不能很好地从老师的讲解和教材文本中获得自己成长和发展必需的营养。

2.自主探究:探究也要打假

笔者曾在本校听过一节组内公开课,该教师讲的是《新时代的劳动者》一框,考虑学生对就业缺乏感性认识,教师采取时事热点话题导入,师生双方共同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然后分析就业的意义,最后讲就业的措施。从本节课看,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但整个教学进程都圈定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这节课,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经过开诚布公的交流后,由另一位老师就该内容又上了一节研究课。教学过程如下:先列举有关就业形势及重要性、劳动者素质、传统就业观念、招聘启事要求、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信息。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概述当前我国面临怎样的就业形势?劳动者、政府为什么重视就业?就解决就业问题而言,教材文本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十分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最后教师点评、总结。从课后学生的反映看,教学中尝试创设情境,让学生依据生活,分析感悟生活,在合作探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解读】尊重学生主体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张扬主体的个性、情感和思想,让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感悟、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形式化的表演。

3.讨论交流:热闹背后是什么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曾经观摩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探讨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生一会阅读情境材料,一会儿小品表演,一会儿小组讨论(前后4人一组),接着汇报一些片言只语的个人感悟。从表面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却缺少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激烈的思维冲突。45分钟时间,学生的自主活动就占去了近40分钟,教师的讲解点拨仅是5分钟。

【解读】新课程强调学生为主体,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这让无数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热度,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有相当的厚度和深度。而这厚度和深度体现在:课堂一要有知识的容量;二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与拓展;三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得到巩固和提升。表面热闹损害的是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的是教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我们姑且认为,没有屏神思索的课堂、没有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课堂不是健康的好课堂。

4.自主学习:接受性学习没有价值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学中,一些教师明显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唯一途径,从而将探究性学习和讲授式教学完全对立,不管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都用探究学习,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涉及到两个不同的维度,是彼此独立、互不依存的。“只要用于呈现的材料,能够同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学习动机和意义学习的心向”(奥苏伯尔)接受性学习同样可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

【解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正确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表征的接受性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三、结语:这条路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以学生为主体是尊重人性、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这条道路的探索没有终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在实践中肯定会有疑惑、困惑甚至是偏差,但只要正本清源,不断探索,就可以走出误区,不断地将政治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树伟.教师失去主体性意味着课堂教学可能并未完成,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30日

[2]贡和法.别以学生的主观性替代教师的主体性,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第8期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