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数学和谐教育探讨
作者: 孟国清摘 要: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小组互动、生生交流的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中学; 数学教学; 和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24-001
我认为农村中学数学和谐教育是指构成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有限条件下,使学生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作为老师重在探讨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和谐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处于积极的状态,学习情绪才是高涨的,大脑思维才是活跃的。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前年秋天,我在宿迁听了数位老师关于新课程改革内容的教学课例,他们在上课前三分钟,播放带有音乐介绍的风景图,如宿迁运河大桥、各中学风貌,其中重点体现了运河大桥的跨度、生活中的抛物线状建筑物等。这些图片动感明显,真像是在浏览美丽的风景。配以音乐、简单的介绍,这就是上课前搞的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生活之中,生活中有许多就是我们数学上常研究的几何图形,用生活来揭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营造着和谐的课堂氛围。
2008年深秋,我到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在初三的一堂数学课上,起初班级文娱委员把同学集中起来,对同学们说“国庆节就要到了,为了纪念死难的烈士,为了悼念5·12四川大地震死难的同胞,我们全体同学默哀3分钟”,后来全班同学唱了长征组歌,唱完后有点评,然后分组讨论学习,这就是在营造教学情境,通过对死难同胞的默哀,通过唱长征组歌,激发同学们学习热情,达到本班同学团结和谐的目的。
2009年春,我在上《演绎推理——三段论式推理》,我先构造了生活中有关三段论的问题,比如:动物有四条腿,鸡是动物,所以鸡有四条腿。晴天不下雨,今天是晴天,所以今天不下雨等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根据三段论的特点,学生自发组织三名学生表演三段论。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感悟三段论的推理,辨析三段论的结构,探讨三段论的真伪,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表演声中得到了升华。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本课要求理解的知识也很快记住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放松了学生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仿佛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欣赏数学带给同学的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从生活实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美丽图形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值得思考的数学问题。为了讲述轨迹方程,以神舟六号在空中绕地球旋转为背景,制作动画。同学们看着神舟六号在空中绕地球旋转,本身就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引入要讲内容,导出轨迹方程,让学生既看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再如,在讲述抛物线定义时,可拍摄投篮动作,刻画从球出手到进篮这一动作过程,然后运用电脑技术,把篮球在空中所形成的轨迹给描绘出来。从而引出抛物线定义要讲的内容。巧妙地创设和谐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老师要真正成为课堂的导演、总设计师,学生在接受知识中健康成长。一个好的导演能够调动起演员及早地进入角色,该笑时笑,该哭时哭。一名优秀老师也是这样,现在的课程教学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包含生动的引入、和谐的教学情境,要预设强烈的教学目标,否则再好的优美图案对课堂也不起作用,反而起反作用。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课堂上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不要把课堂搞得鸡飞狗跳,老师总是板着脸,要像商场里的服务员,要像空姐一样,笑脸相迎,拉近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
2.课堂上多参与学生的讨论中,降低身份,放下老师架子,多与学生交朋友。
3.课堂上多表扬,多鼓励,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上多获得成功。
4.关怀学生的学习,关怀学生的课余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仅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还有生活中的其他因素,也制约着学生积极上进。比如家中遇到变故、个人出现情感问题等等。
5.强化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合作。我认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靠几个好学生的课堂反应,更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的个人精彩表演,而是靠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绩好些的同学能主动积极,成绩稍差的同学表现得比较少。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呢?教师应以尊重和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小组互动、生生交流的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就需要教师提高认识,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