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三点看法
作者: 洪磊摘 要:老师欲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考,达成梦想,就必须正确而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为让学生学文言文有所乐,有所获,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就必须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并进行文化解读。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文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31-001
文言是华夏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文言文是中华先人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完美载体。高中语文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来看,文言文的教学不容乐观! 何以文言文教学如此艰难呢?我想是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处理好。
一、未能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古文离我们年代久远,不免产生隔阂,加之传统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枯燥乏味,让学生兴起不了半点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传颂古代先民伟大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祖先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经历着世事的变幻,同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先的伟大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使他们产生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要求和兴趣。譬如学习《论语两章》时,先介绍孔子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及“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其思想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先进性,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这样势必会使学生对这位常听说的“孔老夫子”产生兴趣,那么学习起来自然劲头十足了。
2.描绘古代世风民情,勾起学生好奇心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沧海桑田,延续至今。在各个历史时期,每一方土地都拥有形态迥异的世俗风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描绘古人的风土人情,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望。
3.介绍名胜古迹,激发览胜之心
岁月悠悠,许多自然景物,美丽如画。西湖碧荷、桂林山水、西北大漠、敦煌莫高窟等诸多名胜古迹总是给人以无穷的情趣和启迪,而中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广袤,内心对自然的向往是深切的,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所到之处显然不多。教师以语言或图片的形式给学生描绘一些名胜古迹是完全可以激发学生览胜之心和阅读古代游记的兴趣的。
二、未能找到恰当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在传统课堂中,文言文教学的法宝就是“串讲”。这种模式除了翻译就是拼命灌输文言语法知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下,一味地接受,没有任何参与的热情,日子长了,必然会生厌倦,效果可想而知!文言文教学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文言文是母语,而不是外国语,如果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每走一步都得由老师扶着拽着,教母语就不必如此。古今汉语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产生于同一母体,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古汉语虽有一定障碍,但决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此学生借助课本上的注解自行阅读,是能大体读懂的。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在可放手处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以启发学生思考,万不可越俎代庖,搞“字字清楚,句句落实”那一套。
2.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语言的演变,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已有很大的差异,需要学习的词语、句式数量不小,学好它,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要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更不是易事。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教师首先应熟悉文言文词句教学的主要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认真阅读教材,弄清这些词句在各册、各课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课的词句教学重点。在具体教学中,有计划地逐课引导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句,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捕捉、积累新的意义和用法。
切忌见词就讲、见句就教,把词句教学等同于翻译,那是目标不明、缺少计划、没有重点的做法。每课一个小目标,每册一个中目标,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好文言文自然水到渠成。
3.联系的原则
第一,联系语言环境。许多词语是多义的,是特定的语言环境规定了它的意义和用法。只有结合这些词所在的句子,必要时还要联系上下句或上下段思考,反复玩味,对词句的理解才能准确深入。如《逍遥游》末段一句“其自视也,亦如是也”中的“是”,只有联系上下段,我们才能明白,作者是把本段所写的四种人比作了上一段中自命不凡的斥晏乌,所以这个“是”是代词,代指斥晏乌。
第二,联系造字法来理解词语。造字法与字词意义联系密切,掌握了这些,学生就能举一反三,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如学习“造”时,告诉学生,它是形声字,形旁是“辶”,意义与“走”有关,因此“登峰造极”的“造”不能讲作“制造”,而是“来到”。这样做,会为词句教学增添许多趣味,让学生学得有趣,理解得透彻,记忆的牢靠。
第三,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时反复联系旧知识,能使学生养成梳理知识,形成系统,收集整理的习惯。
第四,联系现代汉语语法。语法是长期的语言实际运用后,人们总结的对语言规律性的认识。语法,是开启文言文这座宝库大门的钥匙。例如“焉”有代词和兼词两种用法。“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兴,意为“产生”,句子完整,已经不需要宾语。所以此处“焉”是兼词,不可能是代词。
3.文言文教学解读方式陈旧,未能进行文化解读
文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同时也是了解民族文化。从文化角度去分析解读文言文,能让学生在那些高贵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自觉地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具备良好人文素养。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的高中生急需正面影响,而他们叛逆拒绝说教,故而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比如《游褒禅山记》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很有教育价值,教师点拨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古代美文才切实起到完善学生精神的作用。
总之,充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文言文进行文化解读,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系,那么学生自然乐意学,且必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