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促思,在质疑中求发展
作者: 董玉梅摘 要: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会放飞思维。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从质疑开始。我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从“揭示课题时质疑,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整体感知时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细读体悟时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总结时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四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质疑,以疑促思,使学生在质疑中求发展。
关键词:质疑; 审题习惯; 自主能力;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92-002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四个环节,激发学生质疑,以疑促思,使学生在质疑中求发展。
一、揭示课题时质疑,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其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放飞思维。揭示课题时质疑,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教学前要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问、想问,让问题走进课堂。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莫泊桑拜师》,揭示课题以后,我让学生朗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学生兴趣大增,纷纷质疑:莫泊桑是什么人物?他为什么要拜师?他拜了谁为师?拜师的经过是怎样的?拜师以后,莫泊桑有什么成就?这一个个充满智慧的问题正是文本的内容,也是通过学习以后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云雀的心愿》,我在教学一开始,就先出示两只展翅飞翔的云雀图,再揭示课题,然后笑吟吟地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这两位朋友吗?”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把云雀当成自己的朋友,会迫不及待地积极思维,从中产生并提出与课题或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如:云雀,你们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心愿?你们怎样完成这个心愿?……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探求的方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审题和质疑的能力。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课题让学生质疑,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整体感知时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的,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会有一定的感受、疑惑,此时学生的思维火花正在迸发。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云雀的心愿》时,当学生自主读了全文后,教师再次设疑:“读了课文,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这时,我又把学生引入了问题的天地,让学生有疑质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然后各抒己见,对课文中的新知识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例如:课文里“乱砍滥伐”和“泛滥成灾”两个词中,都有“滥”字,那么他们的意思是不是一样呢?如果不是,又分别作何解释呢?……如第七册语文教材《九寨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乍一看,一时还真无法读懂这句话,于是产生了一些问题:诗情画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景色可以说是人间仙境?为什么说“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这样,学生置身于问题中,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发挥了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细读体悟时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生细读体悟时,往往会对课文的语言表达以及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内容提出问题。《云雀的心愿》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画面:“那是因为森林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夏天,林子里枝叶茂密,挡住了强烈的太阳光,自然就凉快些;冬天,由于树木的遮挡,林子里的热量不容易散失,所以就暖和些……”当小欢读到这句话时,忽然停下来,好奇地问:“老师,冬天,树上叶子早就落光了,都是光秃秃的,怎么遮挡热量呀?”我就通过生动的课件,激活学生思维、联想的情感。学生通过观察体悟,又联系生活实际经验,努力思考、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认为:“森林里树木种类繁多,有许多常青树,像青松、樟树,即使到了北风呼啸的冬天,它们照样郁郁葱葱。”也有学生说:“因为这是森林,有许多许多树木,即使有些枝叶落了,密密的枝干紧挨在一起,我认为也能遮挡一些热量的。”……学生发言热烈,问题解决圆满,令人信服。又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小镇的早晨》中有一句话:“……卖粽子、豆浆、馄饨的小摊子已是热气腾腾了,火苗舔着的大锅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主人用淳朴热情的微笑迎来了第一批顾客。”当钱蓓同学读到这句话时,提出问题:“老师,我预习时查了词典,发现‘热气腾腾’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形容热气很盛,往上升腾;另一种是比喻情绪高昂,气氛热烈。我不知道这‘热气腾腾’在课文中应该选哪种意思?”陆辉想也没想就大声说:“这里当然是指小摊上的食物了,看后面还写着诱人的香味。”“不对,从主人用淳朴热情的微笑可以看出小摊子的主人此时干劲十足,情绪高涨,是热气腾腾的。”“小机灵”王浩不甘示弱地说。口才最好的小蓓说:“我觉得小纪和王浩讲得都有道理。当一碗热气腾腾的食物被热情的主人端在饥肠辘辘的顾客面前时,加上周围热闹的场面,这时,顾客心里应该也是热气腾腾的。”“我觉得这个热气腾腾是指整个小摊子,当热气腾腾的食物引来了许多顾客,主人心里高兴,自然热情地招待。这种环境下顾客心里当然也就热气腾腾了。”……听着孩子们的热烈发言,我不禁投去赞许的目光。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情感得到升华,张扬了他们独特的个性。
四、课堂总结时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程呼唤我们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疑难问题及时质疑,这样能使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让学生有话可讲,有疑则问,可以及时收到教学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查漏补缺,也可以促使学生总结回顾一节课的学习。
《船长》一课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船长形象,他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当大家激动地将成语送给这位英雄船长时,周一蓓举手说:“我为船长的自我牺牲感动,也佩服他的领导能力及心中有他人的牺牲精神,但我又觉得他的牺牲没有必要,如果保住性命,他还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继续发挥他的才能,依旧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成为英雄,这样比他船亡人亡,以身殉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为‘死要死得其所’、‘死要重于泰山’。”这是思维的创造,是智慧的灵动,是学生“挑战文本,不唯书;挑战教师,不唯师”的真正体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更乐于自己解决问题。他们的问题往往使语文教学得到延伸和拓展,也使自己不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能开放、民主、不拘一格地对待学生的质疑,使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去想象,追求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提高求异思维的能力。学生只有在自主质疑、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放飞思维,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蓝天上自由自在、尽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