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变,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者: 张燕芳

摘 要: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转变的前提是观念,需树立“以儿童为本”的观念;转变的基础是情感,要关心、关注每一个儿童;转变的关键是参与和引导,教师深入有效地参与和引导才能推动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 角色意识;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05-001

角色游戏中,豆豆气呼呼对我说:“你是坏老师。”我一愣随即就笑了,他一看我笑,气也缓了,我说:咱们来聊聊,究竟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让你这么生气。他正色道:老师,我觉得你偏袒牛牛做得不对。然后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从一开始的各执一词到后来的互相谅解取得共识。这段插曲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师生关系从心态上开始走向民主、平等、对话、合作。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得到了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教育行为不断改善,积极的师生关系也在形成之中。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

一、转变的前提——观念

作为一个从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学生时代老师绝对控制者的地位给我们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所以最初走上教育工作的岗位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同时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新师生关系理念以及教师职业本身的需求则催促着青年教师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确立“以儿童为本”的观念,关心儿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支持儿童的学习,促进儿童认知、智力、社会性、人格的积极和谐发展,对儿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所以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到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角色观念,转变角色行为,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给教育带来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对话、互动,是首要任务。

二、转变的基础——情感

转变师生关系必须要重视教师与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对于认知、情感、价值观还是道德纪律等的建构内化都比较积极有效。教师也能体验工作带来的愉悦。怎样才能开展积极有效的互动?

经验一:多看、多听、多说(与幼儿聊聊),还有就是多笑。其实多笑应该摆在最首位,不可否认我们的工作十分繁杂,工作一多人难免会烦躁,自然也就笑不出来。这时不妨用预想成功法(阿Q精神),想着认真工作后带来的成功,这么一来笑容自然来了,而时时刻刻笑着的老师是孩子所愿意亲近的。多看,首先意味着观察了解每一位孩子,孩子的性格、脾性、心思我们能从大部分孩子的言行举止中瞧出端倪,这种观察有助于师生顺利交流。其次有时孩子并不需要老师的介入,但老师笑着看他们玩,会让他们心里产生一种安全感。多听,意味着孩子是发起互动的主体。我们承认孩子是师生互动的主体,首先就要学会听孩子说话,千万不要以“老师很忙”为借口不听,也不要随意转移听的对象“说给你的好朋友听吧”,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老师根本就不想和他交流,师生互动的欲望自然也就消失了。有时孩子与老师聊天其实只是想告诉老师他很开心(烦恼)想让老师一起分享,所以只要你愿意为他停留听他讲话,并适时发表意见,哪怕你手上正忙着另一件事他也不会介意。(当然听的态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多说,就是抓住一切机会与孩子多聊聊,不论是谁发起的主动,这种聊天式的交流方式会让幼儿感受到自己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也会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与需要,有利于积极师生关系的建构。

经验二:注意保持长期稳定的关注。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工作的繁忙或自身情绪的影响,我们常会在无意中忽视对幼儿的关注,也就是我们对幼儿的关注程度有起伏,这种起伏对于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系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游戏中我们询问一位正在使用小球的幼儿“你怎么玩的?”然后不等幼儿回答就询问旁边的小朋友,或是即使幼儿回答教师也不作反馈。这种低关注的互动方式会让幼儿产生不被尊重和支持的感觉,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不能稳固,幼儿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一定要注意保持对幼儿长期稳定的关注。

经验三:更新家长的观念。尽管现在孩子的父母都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八〇后,但独二代却大多有爷爷奶奶领养,爷爷奶奶传授孩子对老师尊敬的方式,或学习的方式就是“听老师的话”,这对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与孩子父母沟通、与孩子祖父母沟通新的教育观、师生观对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同样很重要。

三、转变的关键——参与、引导

教师有效、深入的参与与引导是推动师生关系积极建构、有效互动的关键。心态的转变是前提,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的外部氛围是基础,但仅有这些并不能完全保证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这还需要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尽管有参与有交往,但可能流于表面,没有对幼儿产生实质的作用,比如上面教师的提问“你怎么玩的?”还有的时候由于教师参与的方式方法不适宜,而使得师生互动表现出消极性。比如角色幼儿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但对话与行为敷衍表面“请坐”“请喝茶”“谢谢”……这样互动方式会让互动双方都感到无聊、气馁。还有在指导性参与中,教师策略方法的失误同样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所以要深入、有效地参与和引导,教师必须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有效的互动需要教师的放手,但并不是让幼儿自己“动”起来就是有效互动,教师仍需要通过仔细观察、理论分析对每位幼儿作出及时、有效的引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参与和发挥让幼儿的发展有了实质的进展,幼儿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师生关系。有效的互动需要教师及时反馈幼儿的发展。有效深入的师生关系更需要教师作为“支架”,支持幼儿通过主动学习来积极建构自己,逐渐发展、逐步独立。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的情况决定了教育的效果,有效教学呼唤新型师生关系,处在新型师生关系核心的我们必须重视角色意识的转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