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及培养跨文化意识初探

作者: 孙卫刚

摘 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新课标中把文化意识列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五个内容之一。本文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从词汇、语法教学、阅读材料等几个方面渗透文化知识,逐步使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地运用语言。

关键词:英语课堂; 文化意识;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21-002

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交际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趋势,从而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发展。《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出于应试的需要,教师不得不围着中考的指挥棒团团转,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培养。很多学生掌握了较好的语言知识,却常常产生文化上的误解,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造成失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到美国的中国青年,下飞机后住在一位本地人家里。主人问他:“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他按中国的方式回答:“No, thanks.”结果主人信以为真,没有为他准备饭菜。因为按照英语习惯,此时不必客气,应照直回答。那个青年在饿了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只好痛快地回答:“Yes, please.”否则的话,也许连早餐也吃不上。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而使交际失败,也正因为这一点,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文化渗透已成为必然。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真实、实用原则。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问候和告别;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食品的名称;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

第二,比较、融合原则。教师通过比较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系统地融入外语教学之中,将跨文化能力与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跨文化教育。

第三,参与、体验原则。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及培养跨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及实施跨文化教育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在一种语言中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如在英语里的hippie,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它们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进行文化方面的解释。同样汉语中的“阴”、“阳”及“太极”等,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正确运用词语。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词汇的文化意蕴也有差别。以牛津英语7B Unit6 Pets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宠物,主要有狗、猫等。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 “癞皮狗”、“走狗”多用来描绘厌恶的人。但在英美两国,人们对狗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中国人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却说“Love me, love my dog”;中国人用“狗腿子”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 dog 指幸运的人。与此相反,中国人很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人”。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多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再如,牛津英语9A Unit2 Colour谈到了各种颜色,课文中对颜色也进行了一定的诠释,教师对此还可以就中英文在颜色上的差异做更多的解释。例如汉语中的“红色”是喜庆象征,而美国人却习惯用red表示“气愤”、“罪行”。还有blue的基本意是“蓝色”,但在She looks blue today. 句子中,就不是“蓝色”的意思,而是“她今天看起来心情很郁闷。”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讲词的基本含义,更要让学生懂得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

2.在语法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因素。我在教授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时,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让许多同学很困惑,纠结。因为汉语说“一个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 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在讲时间和地点时,中国人习惯是从大时间、大地点到小时间、小地点,而西方人士则正好相反。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语法中的文化渗透等形式,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加深对英语句子结构的理解,排除母语干扰,提高表达的准确性。总之,英语庞大的语法体系中,有许多可以当成文化渗透的素材。在日常语法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引入跨文化教育,既能使学生获得英美文化知识,又能使枯燥的语法解释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选择的文章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挖掘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在阅读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要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等。如:我在教授8A Unit 3 A day out时,对西方的名胜古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凯旋门到艾菲尔铁塔,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到埃及金字塔,再介绍中国的一系列古迹,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别具匠心的故宫、颐和园,叹为观止的西安兵马俑……全面的介绍使同学们对世界名胜古迹有了大概了解,在感叹人类祖先聪明才智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人文素质。再如:我在教7A Unit4 Food时,在学习课文What we eat and how we live时,教师可以适当比较中西方饮食习惯、饮食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美食,日本人吃sushi,美国人吃快餐食品,hot dogs, hamburgers, sandwiches……中国人喜喝茶,而西方人爱喝coffee, soft drinks. 中国人热情好客,经常请亲朋好友吃饭,西方人即使一起吃饭,也是各付各的账等等。不同的传统食品,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它是各国文化的核心之一。

4.在节日中体验外来文化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我在教授7A Unit3 Let’s celebrate时,对中西方传统的节日进行了概括介绍,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等;英语国家有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圣诞节)等。在Christmas Day来临时,在教室里摆上圣诞树,并在窗户上贴上Merry Christmas 等祝福语,营造节日的气氛。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等等。教师扮演Father Christmas,给同学们发放礼物,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另外,我们还可以唱英文歌曲,举行英语晚会,让学生们能感受到浓浓的英语文化。可以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通过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并有效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于我们共同努力,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