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创新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朱健摘 要: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创新教育尤为重要,是摆在语文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86-002
创新教育,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而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关系着将来人才的素质,是面向21世纪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创新教育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她才有发展前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不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而且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就此问题浅谈一下观点。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努力求异思维创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说过:“教育在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这就是说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授,而是要着重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动脑、动手、又动口,依靠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求异。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不齐,这时教师应把问题情境留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纷纷从多角度展开思维,有的用逆向思维,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敞开思想,发表自己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问题的难易把握适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潜能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种子发芽,孕育生产都是有时机的,不顺其自然、不按时机,就难以奏效。所以,提问要新颖有趣,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施问,则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一些高层次,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提示、诱导,最终要学生解决问题。如《扁鹊见蔡桓公》经过对课文的阅读,对思想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并提问;这个故事在《扁鹊仓公列传》中也有记载,文字大同小异,但蔡桓公作“齐桓公”,这可能是传闻有异或文字讹错的缘故,这都无关紧要。请大家思考在传记作品中,它企图说明什么?作为一篇寓言来看,就应当着重分析人物的思想行为,那么桓公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是可治之时不治,从实质看,是讳疾忌医。既然如此,这篇寓言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有怎样的启示呢?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经过适当的提示,学生阅读分析,找问题答案并不难。并引导学生在平淡当中发出疑问,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功效,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三、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提出问题,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侧重于理论的探讨,还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实例,鼓励学生发问、大胆创新。如《赤壁》以地名为题,实则为怀古咏史之作。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将领周瑜就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他写历史,除了为表现非凡的史论,还曲折的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才能而不得一展。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通过阅读、分析、思索,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大胆的逆向思维,把周瑜的成功看作是运气、偶然、不是真才实学。如果把自己放在那个历史位置上一定会比周瑜更加出色,更加了不起。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懂得应勤奋学习,学好本领,抓住机遇,一定可以用你们的所学来抒写历史,使学生不羁绊于传统的定式,大胆思维,勇于创新,使阅读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再比如,有的同学怨天尤人,埋怨自己命运不济,英雄无用武之地。通过以上实例,应清晰的认识到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这一道理。把这种创造型的思维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认识,发掘学生潜能,使其懂得不是没有机遇,而是你有没有超人的意识和广博的知识做积淀,这样你就不会有杜牧那样的感叹,有的更多的是成功与喜悦。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点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四、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创新阅读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的必然结果。语文阅读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阅读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发问,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来说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常常具有一种不顺从性,随俗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不加分析的遏制学生的不顺从性,更不应该无条件的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应达到辩证统一。对待学生课堂上的插嘴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应更改观念,不要只认为在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只要安安静静的听老师讲课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样的班才是最好的班。事实上这样的鸦雀无声,风平浪静的课堂无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插嘴生”,因为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索,应得到表扬和肯定。教给学生发问,质疑,向知识的更高层次迈进。因而,教师应更新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插嘴生”,缩短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促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这种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融入到整个阅读教学中。
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创新
从本质看,阅读是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因而阅读教学只能是学生阅读、学生的实践。有阅读成就感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同类质材料在手上盘熟了,很好发现问题,这是经验在起作用。同类质材虽然很熟,但由于先前受到某种定向教育或者本人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发现”和“挑剔”的欲望,也就是不能“发现”。阅读课主要突出“读”,只有充分肯定这一点,才能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有目的、有系统、有进度、有训练离不开教师的讲授、点拨等,但绝不能用教师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别人的成功经验教给学生,学生自己学,自己体会,自己解决问题是“发现”。尽管二者各有千秋,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巨大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应鼓励和发现,控制讲授,最终达到“不讲”,学生自学的目的才能实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同时创新教育又是一项既崭新又传统的课题,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使之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所追求的目的从终极目标来说,还是人类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当然阅读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语文阅读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的整体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