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P法在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探索应用
作者: 褚莹摘 要: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值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针对中职学校教师教学的特点,笔者采用AHP和模糊评价法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判因素进行分析,通过领导、教研组、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四个层面对教学质量的内涵剖析,并分配相应的权重,使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由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统一。
关键词:AHP; 教学质量; 满意度; 模糊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12-002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的规模逐步壮大,产业化趋向明显。然而,由于国内职业教育市场竞争的影响,不久的将来,中职院校也会面临新的生存压力和发展挑战。在新的形势下,中职院校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夯实教育基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做好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那么,如何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多数中职校能够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最终评价的成绩采用平均分的方式。但是,各个评价对象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评价指标的内容又是不同,评价人数也有所区别。所以,简单的“平均”模式是无法得到客观公正的结果。因此,科学地对教师教学质量满意度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鉴于教师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指标的复杂性,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草拟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多层次的评价模型,将定性化问题转化成定量化问题,进而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统一,从而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公正。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本文以对本校某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为例,采用AHP方法和模糊评价模型对我校中职财会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分成四层,有学校领导8人、教研组成员7人、学生70人,还有该教师本人,合计86人次。调查问卷分别从调查对象的角度设计问题,设定测评评价指标,采用5级标度法(优,良,中,一般,差)进行满意度调查打分,具体各级评价指标及满意度人数比见表1。
2.方法
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本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模糊评价方法是将模糊逻辑理论用于模糊分析,结合从两个集合的同一性、差异性和对立性三个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不确定性。
2.1确立评价因素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在本论文中,U={U1,U2,U3,U4};U1={U11,U12,U13,U14};U2={U21,U22,U23,U24};U3={U31,U32,U33,U34};U4={U41,U42,U43,U44},其中,U为总指标,Ui为一级指标,Uiy为二级指标。
2.2确立权数集。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数集,设因素集U和Ui的权重向量分别为W和Wi,则:W={W1,W2,W3,W4},Wi={Wi1,Wi2,Wi3,Wi4}(i=1,2,3,4),采用归一化权向量:
■Wi=1 ■Wij=1
2.3确立评价集。确定评价集V={V1,V2,V3,V4,V5}
2.4建立子因素评判矩阵。建立子因素评判矩阵R1=Xij/n,是把第i个评价因素评价为第j个等级的人数,n是参加评价的人员总数。
2.5子因素模糊评判集。利用公式Fi=Wi×Ri计算各个一级指标的模糊评判集。其中,Wi为第i个一级指标所包含二级指标的权重集,Ri为其隶属度集。
2.6模糊综合评价。将各一级指标的模糊评判集构成一个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利用公式Q=W×F即可得到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集Q,从而确定其所属的评语集。其中,W为各一级评价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集。
2.7量化评判等级。根据公式E=Q×V计算该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分数。
二、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AHP和模糊评价法对该教师的财会教学质量满意度进行评测。
1.建立评价因素集
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总评价指标(财会教学质量满意度)U={领导评教,教研组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自评},从这四个层次进行评价,也就构成了一级评价指标。对于一级指标,我们又根据各自的角度和特点,制定了相对应的评价内容,即二级指标,分别为:
领导评教U1包括:教学条件U11,教学过程U12,教学效果U13,考证参赛U14;
教研组评教U2包括:教学内容U21,备课教案U22,教学效果U23,科研成果U24;
学生评教U3包括:教学内容U31,方法技能U32,教学效果U33,师德修养U34;
教师自评包括U4:教学目标U41,课堂教学U42,作业批改U43,试卷命题U44。
2.确定指标权重集
其次,用AHP建立判断矩阵,通过专家对教学质量评价因素打分,整理后得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度,利用层次分析法原理,计算得出各权重分别为:
W=(0.27,0.40,0.20,0.13),即领导评教权重占27%,教研组评教占40%,学生评教占20%,教师自评占13%;
W1=(0.11,0.27,0.43,0.19);W2=(0.15,0.15,0.55,0.15);W3=(0.23,0.18,0.49,0.10);W4=(0.24,0.49,0.17,0.10)。
3.建立评价集
在此,采用5级标度法,即评价集取{优,良,中,一般,差},对应分数集V={V1,V2,V3,V4,V5}={100~90,90~80,80~70,70~60,5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12,113原版全文
4.建立子因素评判矩阵
进行第二级评价,考虑二级评价指标隶属于各个评价的程度,有:
R1=0 0.38 0.38 0.25 00.5 0.38 0.13 0 00 0.25 0.63 0.13 00.38 0.5 0.13 0 0
R2=0.71 0.14 0.14 0 00.43 0.43 0.14 0 00.29 0.43 0.14 0.14 00.29 0.43 0.29 0 0
R3=0.19 0.49 0.21 0.07 0.040.14 0.44 0.33 0.06 0.030.11 0.44 0.30 0.09 0.060.63 0.30 0.04 0 0.03R4=0 1 0 0 00 0 1 0 01 0 0 0 01 0 0 0 0
5.确定子因素模糊评判集
再次,进行二级评级,确定子因素模糊评判集。
F1=W1×R1=[0.11 0.27 0.43 0.19]×0 0.38 0.38 0.25 00.5 0.38 0.13 0 00 0.25 0.63 0.13 00.38 0.5 0.13 0 0
=[0.21 0.35 0.37 0.08 0]
F2=W2×R2=[0.15 0.15 0.55 0.15]×0.71 0.14 0.14 0 00.43 0.43 0.14 0 00.29 0.43 0.14 0.14 00.29 0.43 0.29 0 0
=[0.37 0.38 0.16 0.08 0]
F3=W3×R3=[0.23 0.18 0.49 0.1]×0.19 0.49 0.21 0.07 0.040.14 0.44 0.33 0.06 0.030.11 0.44 0.30 0.09 0.060.63 0.30 0.04 0 0.03
=[0.19 0.44 0.26 0.07 0.05]
F4=W4×R4=[0.24 0.49 0.17 0.1]×0 1 0 0 00 0 1 0 01 0 0 0 01 0 0 0 0
=[0.27 0.24 0.49 0 0]
6.模糊综合评价
通过以上对领导评教,教研组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因素的评价,可以得出一级指标的评价矩阵,结合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可进一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Q=W×F=[0.27 0.4 0.2 0.13]×0.21 0.35 0.07 0.08 00.37 0.38 0.16 0.08 0 0.19 0.44 0.26 0.07 0.05 0.27 0.24 0.49 0 0
=[0.28 0.36 0.28 0.07 0.01]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表明,对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大约有28%的人认为是优,36%的人评价是良,28%的人评价是中,7%的人评价是一般,仅有1%的人评价是差。
7.量化评判等级
为了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利用量化方法计算该教师的教学质量分数。
E=Q×V=0.28×90+0.36×80+0.28×70+0.07×60+0.0150=78.03(分)
同理,E1=77.6(分) E2=79.7(分) E3=77.2(分) E4=77.8(分)
三、结论
从最终结果来看,上述数据表明对该教师的教学质量满意度分值为78.03分。根据预先定量的划分标准,在80—70分之间为“中”,由此说明该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为“中”,这一评价过程已初步避免了由于各种心理效应造成的误差,也清楚地反映了对该教师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各种评价状态的程度,实现了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从定性到定量,最终又回到定性的转变。
从第一层次来看,教研组评教的满意度最高,评价分值为79.7分,学生评价的满意度最低,为77.2分,这说明教研组对于该教师的教学质量较为满意,但是学生满意度不是很高,需要评价方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分析原因。
从第二层次来看,学生满意度低主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评价分值是74.5分,这说明该教师需要进一步与学生交流沟通,查清原因,看看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教学互动是否充足,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对本校某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型是合理且有效的,能够将定性与定量结合,用主观来估计客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
但是,模糊综合评价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的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全面地指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向,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总之,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是中职院校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的重要信息资源和推动力。未来的中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各层次、各角度的教学质量满意度,并对其质量进行持续的改进,才能更好地优化教育服务过程,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建立良好的口碑形象,提升其在中国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推动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翁朝霞.基于CSI高职教育服务质量综合评价[J].商业经济,2009(12)
[2]李楠,刘晓明.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08(7)
[3]康丽峰,王峰,赵磊.基于读者认知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12,113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