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校课外活动的开展和效果
作者: 郑爱宾摘 要: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相辅相成,课外活动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起到重要作用,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手段。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做到三个依靠,四个安排和五个结合。通过活动月+固定课外活动的形式,明确项目、场地、器材、辅导教师和监督教师。严格遵守体育锻炼的原则,使学校构建了“2+1+1”模式,二节体育课+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外体育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学校; 学生;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52-001
课外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得到足够的重视。课外活动与体育课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体育课为课外活动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为课外活动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堂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实践运用、体验和掌握的活动场所,而体育课传授能丰富和充实课外活动的内容,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兴趣,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更需要学生通过在课外活动的实践中去磨练和培养。课外活动以健康愉悦为目的,注重锻炼的实效性,内容广泛、组织灵活,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宜的锻炼。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以持之以恒的意志努力尝试,施展才能,对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外活动体现了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方向,打下终身体育基础。
教育部在2003年下发了《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必须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为了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每天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是完全必要和有意义的。学校要根据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保证全体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有组织、有领导、有安排的体育活动。内容包括:一、每天坚持眼保健操和课间操(或早操);二、每周上好两节体育课;三、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都要安排一次课外体育活动(课外活动)。
一、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施方法
一个依靠:依靠校领导的重视;二个支持:各部门和年级主任的支持。三个配合:班主任、体育骨干和辅导教师的配合。四个安排:每周三次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排入课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排成轮流表,场地器材排好分配表,辅导教师辅导表。五个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一般项目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结合,传统项目与全面锻炼结合,运动竞赛与宣传教育结合。
1.准备部分
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基本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有关体能测试,了解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关情况。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积极探索、研究我校课外间活动的结构、项目、内容、形式等。
2.落实部分
2.1活动月:主要内容是举行篮球、田径运动会、羽毛球、乒乓球、排球、广播操、元旦长跑、拔河、跳大绳、踢毽子以及其他小型趣味比赛等。
2.2课外活动:每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安排在下午的第三、四节课,按要求在相应的场地和配备的器材项目进行活动。
每周课外活动安排和教师辅导监督表。
课外活动要求:
1.每班每周三次课外活动,具体时间见上表。
2.课外活动时间班主任要亲自到场组织,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树立安全意识,确保课外活动安全无事故,提高活动的质量。
3.各班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活动地点集合,按照要求进行活动,不得介入其他场所。
4.各班活动课前5分钟体育委员到器材室领取活动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器材,及时归还(短绳和毽子自备)。
5.课外活动期间,各班做到无迟到、早退。结束时,整队清点人数,不得提前解散。
6.建议各班成立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7.如遇雨雪天气,各班组织学生在室内进行活动。
8.第四周活动内容同第一周,每三周为一轮,轮流执行活动表上的内容。
9.未尽事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补充和完善。
二、效果
1.构建了“2+1+1”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学校实验模式是:“2+1+1”模式。(二节体育课、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课外体育活动)“2+1+1”模式将体育教学、课间操、课外活动几部分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落实和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通过实施“2+1+1”模式,使学生的生理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得到发展;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锻炼的效果也非常明显。超重学生明显减少,从2007年和2008年的中学生体质检测报告中身高标准体重评价等级表得知,学生由6.05%降到2.7%。样本数的综合评定不及格率由9.16%降到4.11%。根据冬季长跑考勤统计,在3个月的冬季锻炼时间内,各班感冒的人数明显减少。这说明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他们抵御疾病的能力,因此发病率降低。
3.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学生的感受以及评价。随着“2+1+1”模式的不断实施和完善,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明显提高,心理指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是主动的、愉快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体育课成绩及格率为97.9%。
4.实施“2+1+1”模式,增加了体育活动时间,相对减少了学习时间,95%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来缓解一天学习的疲劳,放松身心。有87%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后精力更充沛了,学习更有劲了,学习成绩提高了;通过任课的调查,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抑制力增强。这充分说明体育锻炼使学生身心放松,大脑紧张得到缓解,不仅没有耽误学生的学习,反而提高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