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对策

作者: 张水芬

摘 要: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学生特别是在农村的学生厌学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我们应该引导每一位学生树立健康成长的理念,克服厌学思想。

关键词:厌学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16-001

以前,一讲到农村的孩子,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循规蹈矩,自理能力强,比较节俭,大部分学习刻苦。但是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却发现部分学生却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表现出来明显的行为:轻者,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重者,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这些都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父母过分溺爱,没有对小孩进行良好的教育和行为引导。孩子们的父辈们的童年往往过得很艰辛,所以不想让他们的孩子经受那些磨难,孩子逐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都与城区的学校差别较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对学校和学习失去信心。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办学条件的差异。城市比县城好,县城比乡镇好,乡镇比农村好。同时农村学校教育方法陈旧落后,教师往往通过“满堂灌”、“题海战”等策略来提高分数。

一些家长意识差,思想落后,认为读不读书都不要紧。很多年前,“书包翻身”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唯一办法。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几乎人人都有上大学的机会,大学生早已不像当初那么金贵。大学毕业后要自己找工作,收入还不见得比打工的多,所以读书无用论的老调子在一些家长的意识里又被重新弹起。

针对学生厌学的成因,我认为应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生成长的环境,教育是一个整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这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得到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教育,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

首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具有与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家庭教育要为学校教育打下好的基础,应以品德教育为主,要培养小孩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作为家长:

1.要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家长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必将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产生消极影响。

2.要充分利用血缘关系,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树立家长的权利和威信,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父母和长辈。

3.要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感受到真善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一面,如今电视、录像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电视、影碟中的一些画面对小孩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要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对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及时指导,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作为家长,要自觉的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教育是当今三大教育支柱之一,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力,中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敏感,容易受周围不良环境影响,为此,有关部门要做好:

1.加强对社会治安环境的管理力度,打击社会上的各种赌博行为,严防学生参与赌博活动。

2.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依法查处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取缔学校周边制造、出售含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出版物的无证照摊点,从根本上治理各种精神污染对中小学生的毒化。

3.加强对社会上用工单位的监管,杜绝各企业使用未成年人或初中未毕业学生,使学生安心在校学习。

作为学校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要严格依法执教,更新教育观念,严禁对学生进行体罚教育或变相体罚教育,要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在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温暖,让学生感受到在校如家的感觉,在学校内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有转化学生的信心和责任感,用师者广博的生命之爱、民主思想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经常对他们施行关爱和赏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期待与信任,使他们获得心理的愉快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发掘自己的潜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排减心中的压力,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情感动力,同时其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的效率。厌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的自信心和基础差,作为教师要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辅导,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发生进步及时表扬,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自觉学习的习惯,用发展的观点发现学生的细小进步、变化,积极鼓励、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中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再也不能把教育单一理解为学校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体系,“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要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育人网络,形成德育工作合力,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