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效果
作者: 朱海燕摘 要: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日常教学中教师使用较多、比较实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课件的制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所需遵循的原则作了阐述,对日常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38-001
多媒体课件教学正以它直观、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老师的青睐。目前虽有许多教育软件可供挑选使用,但要么过于详细,要么不切实际,可操作性差,所以教师要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是否会制作并使用课件已成为许多学校衡量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一点体会谈些看法。
一、要掌握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则,要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素养,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一些软件,如基本的图像处理软件、声音处理软件、动画处理软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好的课件作品。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这样在制作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注重积累,建立丰富的素材库
知识贵在平时积累,到用时方能随手拈来,有的放矢,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也是同理,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看到或听到一些东西,要及时的把他记录下来。应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教师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积累,所以笔者认为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袋,收集自己不同阶段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视频、文字以及学生作品等等,这不失为一个上上策。一般说来,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实际制作所花费的时间还更多些,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的需要,能从素材库中迅速找到所需的各种素材,如图像,声音,动画等,这样可节省大量时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课件的制作。这样做完全可以避免在制作过程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局面,尤其是对一些参加基本功竞赛规定制作时间的老师来说,效果更佳。
三、制作时要本着简洁、明了、有效的原则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认知超载”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给学生,即使是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也会出现“吃不消”的现象,即“认知超载”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目前的教学中对课件的运用,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课件它只能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千万不能整堂课通篇运用,有的教师幻灯片一做就是几十张。如果这样,教师就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操作者”,这有悖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所以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切忌内容繁多,如果能一幅图解决的问题,相应的文字就没有必要呈现了。好的课件少不了精心的设计,这点主要反应在内容的设计、脚本的设计方面。首先内容是课件的实体,必须正确没有错误。所以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找到重难点;其次,撰写脚本,不断修改,并且要具有创造性,大胆突破,闯出一片新的天空。脚本是制作课件的直接依据,这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尤其是数学学科,对于文本,能标明字型、字色的都应尽量标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页面看上去整洁有序。对于图形,需要展示其局部的,要分别进行绘制,对于线形和线色,在图上要尽量注明,有必要的还要结合文字描述表述清楚,要一目了然。只有做到了以上讲述的几点,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体现简洁、明了、有效的原则。
四、要着重体现课件的“交互性”
皮亚杰指出:“人的知识既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的反应(经验论),也不是天赋的(先验论),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无论是从形式或是本质上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计算机积极而频繁的信息交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对这些信息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做出反馈,教师根据获得的反馈结果而提供给学生帮助、鼓励。这样的过程,使学习的进程始终与学生的反应联系在一起,确保学生时刻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交互性的途径通过课件的“用户界面”得以实现,所以在该界面中首先必须告诉学生它有什么以及他能干什么,其次它必须给学生提供从所给的选项中做出选择的方法。通常有超文本和热点的形式。
五、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关于翻译》中说道:“注重翻译,以作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据此可见,这么大的文豪都认为在创作中有实施借鉴的必要性,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老师一说到借鉴,第一印象就是抄袭,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好的东西是应当大家分享的,只要它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符合你所教学生的实际。所以在借鉴的过程当中,要善于学习并吸收别人的经验,要有所针对性,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掘潜力,实行拿来主义,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教材的把握,课程的设计,制作的技巧等方面不可能十全十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一定要借鉴和发挥集体智慧、力量, 博采众长,广泛听取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少走弯路。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上网,使用教学光盘,观摩优质课等方式消化吸收信息。
课件的使用和制作不是一门高不可及的技术,也不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专利,即使是我们普通教师,只要制作出能够促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能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课件,都应该得到积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懦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40[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2]江苏教育电教馆.现代教育技术.154[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