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效果优化研究

作者: 马雷 庞赓 周婧 张墨

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效果优化研究0

摘 要:网球运动由于竞争性、娱乐性、交流性和时尚性的特点,吸引了当代大学生的眼球,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网球运动不容易“上手”,学生较难体会学习的快乐。本文试图通过改善网球课程模式,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 网球选项课; 教学效果; 优化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66-001

自《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之后,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网球运动由于竞争性、娱乐性、交流性和时尚性的特点,吸引了当代大学生的眼球,成为选项课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网球运动不容易“上手”,较少有多拍回合,学生较难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造成进一步学习的困难,本文试图通过改善网球课程模式,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高校开设网球选项课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网球是一项有氧、无氧呼吸相互交替,且以有氧呼吸为主的运动。长时间的运动对提高大学生心肺功能会有很大帮助。网球是一项上下肢协调配合的项目,在一片近50平方米的可控区域内,如果想把每一个角落的球都回击过球网,需要不停的判断和大范围的跑动。网球拍重量基本在300克左右,挥重甚至可以超过350克,这就需要有强大的肌肉群做保证,它还对耐力、柔韧性、灵敏度等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而其间歇性的特点,相对延长了运动的总时间,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2.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培养,提高体育素养

网球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可以通过改善方法和规则在不同的地点、不同情况下进行练习。较好的安全性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投入到网球运动中来。

3.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网球运动历史悠久,起源于12-13世纪的法国宫廷,经历工业革命开始阶段的英国,通过美国的“加热”,直到现在成为风靡全世界的运动。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健康、时尚、高雅的姿态,正符合处于青春期大学生追求时尚、有激情、有活力的特征。

二、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分析

按照归因理论,笔者将学生选择网球选项课这一行为结果归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影响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选择网球课的最主要因素,而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最原始动力。学习运动技能的需要和锻炼身体的需要是影响学生选择网球课的第二、第三大影响因素。学生选课的出发点更明确,选课体制更完善,只有5%的学生是被动选课,这可能与学校的师资力量、场地设施及学生本身的体育运动学习兴趣有关。

三、新形势下网球课程模式的分析

1.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

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教育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应深度挖掘体育课程潜力,建立以锻炼身体素质、增强意志品质、提高组织和沟通能力的多维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围绕网球项目的基本技术,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有限的课时、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扩展课程内容。以中等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为主要标准,避免造成“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现象。根据专家的意见和笔者的经验,将网球教学内容分成两个层面,初级和高级。

在正反手击球环节,“切、削、挡”方式击球方式动作幅度小、简单易学,从而能够迅速提高击球感觉,保证练习者很快体验网球运动的快乐。发球是每一分的开始,下手发球能保证学生顺利进行一些简单比赛。降低难度,提高截击技术的使用频率,这样不但丰富了学习者得分的手段,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适用于技术动作掌握较快和重复选课的学生使用。

3.课程实施

通过走访过高校、向相关专家咨询、查阅教案和询问网球选项课班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提出熟悉球性——半场“切、削、挡”击球方法学习——多球练习——改变比赛规则进行比赛——底线击球技术——练习——比赛的教学方式。每一节课或每一项技术学习之前提出近期目标。突出教学比赛环节,提供给青少年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增加自我效能感。

4.课程学习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整体评价,根据网球课特点,从以下五个维度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新建立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既有考勤、参加课外体育组织、身体素质评价的“硬杠”,又有灵活自主的评价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摒弃了传统评价方式的缺点。

四、结论与建议

1.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网球课程最主要教学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文主义教育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2.根据网球运动项目特点,以中等难度的学习内容为网球课程的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详细制定不用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阶段提出近景式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

[2]陈勇,李皿.非体育专业高校提高网球教学质量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9).

[3]姜晓宏,徐大宁.对高校不同类型网球课教学的比较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8年,(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