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传播特征分析与研究
作者: 许源 赵云摘 要: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业务的发展,短信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以及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短信传播引发的各种效应也日渐显著。本文结合实例,研究了短信传播的特点,深入分析了短信传播的正负效应,为相关舆情信息的发现、预测及预警提供参考。
关键字:短信传播; 特征分析; 短信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67-001
一、引言
近十多年来,随着手机用户的普及,以及移动数据业务的迅猛发展,短信业务也正以其形式多样、快捷、高效、内容短小、简便等诸多优点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短信业务自2000年起在中国正式推广,现在已经获得爆炸性的增长,截至2011年9月,江苏省的移动用户数已经突破了6400万户。短信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而以手机短信为标志的手机网络有望成为继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二、信息传播的相关概论
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中,舆情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简单地讲,舆情就是民众对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意见和愿望等表现的总和,是直接来自于民众的“心声”。根据舆情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新闻舆情、互联网舆情、短信舆情等。由于舆情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领导部门的重视。
根据保罗·利文森的“补偿性媒体”理论[1],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是一种补偿性媒体,是对传统媒体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与传统的主流媒体相比较,短信是“原汁原味的民意”体现。随着短信在舆情表达上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手机短信也必将是观测舆情的重要途径。
三、短信传播的特征
手机短信最初是用来进行人际交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短信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但是当手机短信慢慢发展,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后,就演变成了一种信息终端,逐渐担负起大众传播的功能(如手机报、群发短信等)。相对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短信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来源广,传播流程复杂,互动性强
与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只有有限的信息源不同,短信的人际传播特性使得每位手机的使用者都能成为信息的源头来发布信息,每位手机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可以成为独立的信息发布者,各种信息不再沿着单一方向流动,而是在立体的网状中向多方向散播。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推广与普及,手机用户从网络论坛、微博、新闻网站等获取的海量信息,更可以成为以短信为载体的信息源发布的极大助力。与此同时,短信还具有互动的特性,短信发送双方可以及时进行交流,就事件发表意见。同时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信息有可能被重新整合、发布,增加了信息的复杂性。
2.传播速度快
手机具有随身携带、使用便捷的特点,这个特点是广播、电视、计算机等都无法比拟的。点对点及点对多的传播方式,使相关短信在热点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成几何级数增加,从而很快形成舆论的热点。手机短信打破地域、时间和终端设备的限制,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里将信息发送出去,并且让用户立刻接收到信息,实现了信息传播与受众的同步。根据移动互联网传播领域的“3周期传播原理”,一条信息只要用手机上网传播给3个人,信息能在很短时间内传遍世界。[2]美伊战争爆发后,搜狐网站在战争爆发后的一分钟内(10点36分),向其所有新闻短信用户发出短信,报道了此事。
3.传播效果明显
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从信息的发布者到信息的接受者都可能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手机短信融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方式,使传播效果更为明显。另外,作为信息的发布者,手机用户的信息发送对象基本都是经过筛选的,特定信息只在关注度较高的群体内发送,而信息内容往往与该群体的利益相关或者能够引发群体共鸣,因此极易造成信息发布量激增,甚至引发区域性群体事件。
4.更易和互联网结合,扩大事件的影响
随着微博、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新业务的发展,以及飞信等“综合通信服务”的推出,手机短信已完全能够和互联网实现实时交互,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2011年7月23日发生的“动车追尾事件”,就是网友通过手机短信最先将事故信息发送到了微博上,并得到大量转发与回复,使温州市民在第一时间内开展事故救援。
5.传播具有隐蔽性
传统媒体,不论是广播电视或门户网站及网络论坛等,在信息发布时基本是开放性发布,即所有社会公众都有机会获取相关信息,所以在热点事件爆发之前,政府部门很容易做出相应防范。而手机短信则是选择性发送,往往只针对特定群体,不易被群体外用户察觉。另外短信内容等属于个人隐私,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没有相关手续及法律程序,即便是政府部门也难以获取。所以往往不易监测,能够在小范围内形成较大的舆论力量,并在外界发现前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短信也极易成为谣言散播的渠道,或被不法分子利用组织非法活动。
四、结束语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网络舆情也逐渐被各部门和学者所重视,分别从网络舆情的特征、监控措施、预警机制以及监控分析系统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着手研究,也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是相对于前者,短信方面相关的研究则要缺乏很多。本文通过结合实例,深入分析短信的传播特征和社会影响,相关结论可以作为进一步建模研究的基础,为模型的结构设计和参数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保罗·利文森著.何道宽,译.手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2]李竹荣,赵永峰.手机新媒体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育,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