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善教”“乐学”贯穿英语教学互动中
作者: 沈英摘要: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互动式教学旨在使教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善教; 乐学;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41不达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11-001
一、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是我教你学,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我教多少你学多少。教学中只有教师的主动而没有学生的主动,只有教师的主导而没有学生的主体,只有教师的独白而没有师生的对话,教与学缺乏信息的沟通,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把课堂当作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空间,把教学看成师生互动的过程,提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内在联系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的全新理念给中学英语互动注入了新的动力。
“乐学”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因为学生的“乐学”是建立在教师“善教”基础之上的。学生“乐学”,主动参与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
三、互动的含义
所谓互动,是指学生为教学中的一方,教师为教学中的另一方,两者互相作用,从而建立学生与教师双向的信息输入、双向的情感交流通道、双向的资源共享、双向的创新提高途径、双向的评估和奖励措施,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新机制。
教学互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诱发联想,即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探究发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内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上进心。
第三,主动发展。教育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主要的形式,但也是一个有限的形式。
四、如何互动
实现教学互动,其根本在于“善教”与“乐学”,这也是做到师生互为主体的关键。
1.要做到“善教”,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创新的角度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四个环节的创新。
1.1选准切入点。这是成功互动的前提,更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享受知识的过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切入的方式:其一,重组教学内容;其二,解析教学对象;其三,创设情境磁场。
1.2理清知识点。教师理清知识点的过程就是引导教学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传承知识、改造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
1.3激发兴奋点。激发兴奋点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是促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手段。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应用发现法、情景法、暗示法、概要信号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力求教学行为求真、求实、求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1.4寻求发散点。教学成功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加以发散,为生成新的知识做好铺垫。教学互动的根本呈现形式便是讨论,这种方式存在于师生间思维空间的开放,为知识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努力寻求互动中利于知识生成的发散点,并着力让这一点点发散的基因成为“可燎原之势”,努力创生新的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性能力的人
2.“乐学”是教学互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当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认可、教学模式从“师授生受”转向“互教互学”,都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推进。要实现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互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根据最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看,学生的主动参与应抓住四个关键:
2.1立足主体性。主体性是学生学会学习、生存、创造的前提。立足主体性应包括四个层面:确立“我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的观念;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地参与教学,开放地对待教学;读书而不惟书,尊师而不惟师。
2.2发挥能动性。能动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学生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和自动性的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应是主动地去追求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动意识。
3.富于批判性。批判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教学互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批判性,它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动地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对这些知识存在疑惑。批判性是能动性的升华,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批判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更是教学互动的终极目标。这要求学生善于在求同中存异,在吸收中批判,在互动交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现有的知识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形成主动的学习意识,从而焕发出自主意识和努力探索的人生态度。
4.展现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能动性与批判性高度结合的结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创新,在“学”中“创”,在“创”中“学”。创造性注重学习交互过程中的对知识的综合过程,注重对原有知识(包括现有的文本知识,或教师预设的“假知识”)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注重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借鉴,更注重对原有知识的超越。教学互动过程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展现。
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都是双方作为教学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个性的展示,而且更是相互的协同,都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教学的互动中,学生对知识不断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的教学与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因此,必须让“善教”、“乐学”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