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徐桂兰

摘要:随着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崭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方位的应用,也必然会给现今的教学内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本文主要以现代崭新教学理念为背景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21-00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现今初中数学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要求都有所差异,遂将小组合作学习分为课前自主合作、课内小组研讨、课后分析研究三种形式。

1.课前自主合作

课前自主合作是指学生根据课程要求,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在课前完成学习任务(包括筹备工作)。这种方式通常要把整体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小任务,再将一个个小任务分别分配到团队的每个成员身上,然后将这些小任务汇总起来,从而完成整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小组内的不同成员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各自完成任务。例如,为了学习一个课程内容,首先要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小组便能够把这个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项,由各小组成员分别承担,进行调查,最后把调查结果汇总起来。

2.课内小组研讨

课内小组研讨是指学生以学习要求为基础,小组成员在上课时互相讨论研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讨论研究时,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不仅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简介,还要针对不同问题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小组间进行小型的辩论,共同研究讨论学习问题。与此同时,小组成员还要有各自的分工,进行组织、记录、检查,总结报告等工作。这种形式通常是在某一段时间能够完成的学习内容。

3.课后分析研究

课后分析研究是指学生依据学习任务要求,在课后进行合作学习。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在课后,学生需针对课上未遗留的问题以及能够进行深度扩展的内容按照小组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其次是学生为了充分完成学习目标,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成绩较好的成员帮助成绩较差的成员,从而使小组成员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最后是指某些学生为了深入了解某个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数学试验和调查,小组成员间通过合作,一起达到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的分组是成功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小组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小组成员要遵守“组内不同,组间相似”的规则,即各小组成员的性格、成绩和学习的能力彼此不同,而全班各小组的整体实力彼此相近,达到“组内不同、组间相似”。组内不同使小组的成员间能够互帮互助,而组间相似又可以使小组间进行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小组成员构成应由老师同学共同决定,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性别、成绩和沟通能力等。要引导不同学生之间学会融洽相处,特别要关心一些沟通能力较弱、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争取小组成员达到共同进步,使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投入,积极参与。各个小组应保持适当的人数,按学期流动调整。可以将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将座位按小组成员的差异适当调节,就近组合。这种方式操作简便,小组成员固定,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

2.将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虽然小组内各个成员的水平、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团队意识和小组荣誉感。所以,小组成员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尤其对于那些不善沟通交流,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更需要小组内其他成员的热心帮助。为了使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得到锻炼机会,可以将小组分工轮流交换,保持每个组轮流的方式相同,这样也对公平评价有利,让每位同学树立自信心。

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1.教师扮演自身角色及对学习过程的合理调控,对成功进行合作学习起着关键作用

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老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有时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扮演自身角色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协调合作。合作学习的过程牵涉很多因素,涉及很多学生,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发挥创造愉快学习的氛围和维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1.2激发引导。教师要提出能够激发同学们合作欲望的的学习任务,并以此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要求,学会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实际作用和魅力。

1.3参与和监控。在日常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教师要及时表扬学习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当小组进行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进行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仔细观察现场,合理调控,及时有效地为学生们提供指导。

2.组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将“不求成功,但求进步”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把学生的个人计分变为小组计分,将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认可和奖励的依据,从而形成“组内彼此合作,组间互相竞争”的良好局面,使得整体评价重心从原来的鼓励每个同学之间竞争达标变为小组内合作达标。在进行小组评价的同时,也要对每个小组成员协作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创新性等方面作出科学的评价,这样能够在小组内树立学习榜样,激发小组成员间的良性竞争,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打消个别人单纯依赖他人完成学习目标的思想。

交流、评价即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教师接收反馈信息并做出合理判断的过程。当同学们交流时,要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清楚地表达个人和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让学生们学会真诚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对其他小组的见解进行合理评价,以互相促进,积极总结,共同进步。在倾听学生交流、总结之后,教师要对各小组合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评价和奖励。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2]黄政杰,林佩璇著.合作学习,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第1版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