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朱彩娥摘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想问”,鼓励学生“敢问”,培养学生“会问”,促使学生“好问”, 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主动探究、创新的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74-001
学习是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它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在质疑中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问”
要想让学生质疑,必须使学生的思维跟着问题的情境发展,处于“悱”的状态。不清楚,就感到一片茫然,陷在思维的困境中,迫切希望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时,我重组了教材,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故事的开始及结尾部分,然后创设情境:“很久很久以前,蜗牛有一双有力的翅膀,并在飞行比赛中取得了冠军。和现在的蜗牛相比,(出示图片)……”学生赶紧举手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是什么让蜗牛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很想知道事情的经过,就有疑而问。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良好情境,提供很好的质疑机会。
二、发扬民主,鼓励学生“敢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书本深信不疑,甚至对老师的答案也毫无疑问,有些教师总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圈子”当中,这是不对的。有些学生与老师的意见不一致,就遭到老师的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向老师质疑了。这就需要创设课堂上的民主氛围,老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提问,就是要经常送给学生真诚的微笑和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在发言中的点滴优点。如:“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真了不起,想得如此周到。”“哟,老师听了你的发言,茅塞顿开!”等等。学习是个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即使错了,他们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经过自己思考了总是好的,使学生逐渐消除碍于脸面,怕回答错误引起哄笑的心理障碍。
三、教会方法,培养学生“会问”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思维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新的知识需要直接体验和感悟。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知识,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生“会问”。
在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因为问题往往是从疑问的惊奇中开始的,疑问能让学生由心理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所提的问题质量也高低不同。要培养学生多思、善问,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且教师要为学生多示范,要引导学生如何才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说:“平时老师如何向你们提问的,都问些什么问题?”若还是没有几个人举手提问,请学生回答后,又可对学生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可是,还不是老师想要问的问题。”这样,激起学生再次提问。对有新意的问题,教师绝不能因满足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学生,而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如:我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课文讲到: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学生朗读完后,一位学生提出:“这事情怎么会深深地刺痛他幼小的心呢?”这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我让学生再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姐姐没有裹脚前,天真活泼,爱笑爱唱。裹脚后,由身体的疼痛,到心理的痛苦,使她失去了生活的快乐。裹脚这件事让孙中山很痛恨,所以,用了“深深地刺痛”。
当学生提问提到了老师准备的课文重点问题,就表扬学生:“你真是老师的知音,老师正想问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提到就对学生说:“你们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不过,老师想问你们的问题是……”教师把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鼓励他们以后继续努力。一般来说,要教会学生在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求疑。教师要建议学生提问不要只提“什么词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懂?”这些问题,应点拨学生:“你能提出几个含有‘为什么’的问题吗?”学生循着教师的引导,慢慢地就会步步深入,提出许多有质量的问题。
四、养成习惯,促使学生“好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使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能够提问为荣,以善于提问为荣,以提得有价值为荣”。这样,使学生逐渐形成了爱提问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卧薪尝胆》后,学生有质疑:“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是怎么回事?最后一段讲“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出的是什么奇兵?学生的问题超出课文文本的内容范围。这时,教师不必讲,布置课外看《史记》(白话本),学生兴致高昂。看,只要放开手让学生质疑,学生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并能自己利用课外资源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
总之,我们盼望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动嘴、动脑去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分析、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蔡伟.课堂教学创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33页
[2]张志公.语文教学教育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