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效果的可行性举措
作者: 闵翰忠摘要:《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工实习、工程力学等先修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今后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文章探讨了提高其教学效果的一些可行性举措。
关键词:中职; 机械基础; 教学效果; 措施
中图分类号:TH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07-001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提高其教学效果,应加强如下一些的对应措施。
一、加强师生互动教学
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教师应在专业课上有着丰富的知识,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每节课程的设计,教师都应结合企业生产现状,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化解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降低课程难度。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的机械概念和公式,而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教师还应通过课程作业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课堂进行辅导,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成为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哪些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应强调对机械结构实物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查找参考资料,这样就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和专业视野。
二、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回顾法
利用课前几分钟,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简要回顾一遍,以便承上启下。回顾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教师复述的方式进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课程内容教授的中间,也可以经常穿插引用回顾复习法。
2.导入法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教师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有好多内容与日常生活有关,老师可以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接着教师向学生们展示实物教具,学生一目了然,短短几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授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讲授知识,在讲解的过程,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使用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概念、方法表述得生动明了,激发了学生创造思维。
4.问题式方法
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与课程重点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设置思考情境,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讲解棘轮机构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骑自行车,脚踩自行车的反转踏板时,自行车却不能倒车的原因。再如,让学生思考蜗杆传动中涡轮转向应如何确定?等等。
5.直观形象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以鲜明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难度。
模型教具是专业基础课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机构时,我们应该以机构的模型导入,随着机构的演示,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课堂讨论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的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热烈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学到了知识。例如在讲V带的正确安装和使用时,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V带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7.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特别是机械类课程,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能够改善教学环境,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实现,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机构教学内容,客观上应有动态的演示。例如教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时,最佳的教学就是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在凸轮机构中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教师应选取具体案例并接近生活进行讲授,如缝纫机、内燃机、摇头风扇、汽车雨刷、饮水机等案例,促进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应用到机器上的理解。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
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机械基础》是各个工种的专业基础课,与各工种专业课联系紧密。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应当不仅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也就是说我们应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例如在举例讲解时应尽可能使用见过或使用过的设备,如讲解四杆机构,可以结合家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如果有可能的话,理论课教师应主动与实习老师联系,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学院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前事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参观一边讨论。在参观实习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台设备采用了哪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机构,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体地领会各种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这样,学生上课时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就不会觉得抽象,就会产生学习兴趣。我们再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通过对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举措的硬化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同时机械理论与机械实际教学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小霞.浅谈机械基础教学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J].职业,2010(09)
[2]张国年.浅谈如何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转
[3]李文静.机械基础课直观教学的新尝试[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