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许萍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制造企业一线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诸多缺陷,如何在中职的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TH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08-001
职业中学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特别是刚从中学进入职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困难、迷惑、不知从何下手的课程。对于职一的新生学习专业课,关键是教师能否在授课时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斗志,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一年级开设的《机械制图》这一课程的教学情况,总结一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体会。
一、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创设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
《机械制图》课程对于职一学生是属于全新的课程内容,它以生产实际的机械为依托,对机械进行拆分,并根据视图的基本原则,想象并绘制该零件的其他视图,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扎实的制图基本功。如何在规定的课时教学时间发挥出更有成效的教学,就必须在教学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更合适的学习环境。
1.充分利用实训室模型现场教学,做到讲练结合。在实训室教学,利用真实零件或模型,在《机械制图》的初期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料和支持。我们以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房等网络教学环境为支持,利用PPT图片给学生直观的零件外形,利用AUTOCAD和CAXA软件制作零件的多面外观和剖分表达。在班级QQ群里向学生提供网络参考例题和练习,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课件,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3.有效利用真实零件。到车工和数控车间进行参观和实训,以真实的零件加工和设计图,来考察和检验学生对零件的认识和学习效果。通过对零件的测量、检验、分析和比较,把书本的平面知识和实际的立体物体之间的尺寸表达、形状表达、面与面间的特征表达一一对应起来,从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后续《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用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的整体策略或规划,掌握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和整体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
1.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每个章节开始教学时,必须明确告知学生该章节的学习要求,在每个授课课时明确教学和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参与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获得哪些经验和知识,从而避免盲从和不知所措。
2.向学生教授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可以在闲暇时传授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如笔记法、提纲法、循环法、复习法等,通过教师自身学习和他人的成功学习,和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哪些学习的方法比较合适,从而推己及人的在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境中使用这些方法。
3.理清学习步骤,自觉调整学习过程。根据认知活动的特点,教导学生学会在学习前,制定学习计划,科学的安排学习时间,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进行内容的预习,根据教师的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知识要求,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听课,并在课堂和课后的练习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和反思。
三、通过“教学做”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尤其如此。
1.用“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机械零件实训室、零件生产车间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认识范围,了解到形形色色形状的零件。在授课过程中,也运用相关的零件实物和模型进行投影演示。通过切割橡皮泥、积木组装搭建,观察并思考物体如何用线条表达。利用实训周进行车工和钳工训练,加工制造一些零件,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又渗透了尺寸标注和尺寸的计算。让学生通过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激起对知识的探索兴趣。
2.用“做”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安排授课进程时,往往因为课时原因,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内容进行时间的安排,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效果。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可能在实施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做”在课堂上等一等学生,让学生经过思考去发现问题、大胆想象、总结规律,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学习,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3.用“做”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竞争和表现自我。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等方法,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尝试、获得,通过活动的进行正确认识他人、协调合作,正确评价自我发展,达成目标程度。
四、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分类指导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个体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知识的先后有异,在教学中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也不适合用同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因此,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分类指导方案。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对全面掌握课本知识缺乏信心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力求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在学习中都有收获。
总之,在中职一年级的专业课教学中,根据中职培养目标,注重实用知识和能力培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强烈的责任心,扎实的专业技能,勇于开拓、勇于创新,那么,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学习中必然能收获到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周逸先.“教学做合一”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学科教育[J],2001,0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