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 赵燕婷 张洪颖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的现状,然后从教学模式的设计、语言环境的创造以及考核机制的设置三方面分析了原因。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教育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即进行模块教学、创造语言环境和改革测试方式。目的在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
关键词:专科英语; 教学改革; 模块教学; 创造语言环境; 考核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22-002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应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1] 即既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实用英语,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在教授课程的同时,对当前英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进行了思考与分析,也对高职的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有了一些认识。
一、当前英语教学之现状描述
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不大,语法体系掌握的也不全,在面对大学里的英语课时,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教师的授课更多地是不断地讲单词、讲课文,使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样,双方就没有良好的互动,英语课就显得沉闷。高职阶段的英语课一般采取周四学时,也就是一周上两次课。课下,因为缺少教师的监督和学生自觉性较差,大部分学生可能不去复习。面对考试,因为要记忆课本上的大量单词、翻译等内容,学生们普遍有抵触情绪。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会考前不顾理解而死记硬背很多内容,而另外的学生可能就得过且过了。
二、当前英语教学困境之原因透视
结合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当前英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我们似乎很难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归结到一个方面,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1.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有一定的缺陷
现在的英语教学大多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上。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完大量的内容,大部分课堂上教师都采用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具体来说,精读只满足于一般的单词释义、课文解读和课后练习,听力课上也大都是周而复始地把录音带倒来倒去的重复训练。学生只是被动地学,缺少了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实际上,在教学环节中就人为地把“听、说、读、写”拆分开来,把本应是综合能力训练的课程给肢解了。
2.语言环境的创造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的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依然掌握的是“残疾英语”,而为什么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在国外生活一年,便可以掌握一口熟练的英语呢?语言环境的存在是英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语言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将所学的语法、词汇准确地应用到恰当的语境之中,才是真正的掌握了语言。尤其是高职英语,更讲究实用性。很多年来,单靠课堂教学来作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环境,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现在从幼儿园就开始抓起的“双语教学”,正是努力创造英语语境的具体体现。一些新的方式方法的探索也值得高校英语教学借鉴和学习。
3.在考核机制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疏漏
很多年来,我国的英语考核模式都在尝试改革,使其更趋科学化、合理化。但是,目前来看,无论是日常的学校考核还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甚至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都存在着模式化的问题。尽管题型在不断的变革,客观题逐渐地被主观题替代,单纯的词汇语法选择题被完形填空等题型取代,考查的重点越来越向英语综合能力倾斜,但是在考试方式和考题的设置上仍然很难测试出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而口语能力的考核在很多学校到现在依然还是盲区。美国著名语言学家John W Oller认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活动拆分开来,不仅是无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2]现在的测试很大程度上更注重对语法、词汇量、阅读分析能力等各方面的考核,而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衡量却显得束手无策。
三、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之方法探索
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1.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需求进行分模块教学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个别学生高考中英语成绩是个位数,但是也不乏突出者,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后,学生的目标也不一致。程度好的同学可能会升本,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一部分同学会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还有些同学可能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针对学生们不同的水平和需求,在经历了前期调研和研讨后,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在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实行了分模块教学。在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学生只学习三个学期,现在,我们增加第四学期的英语学习。第四学期的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模块教学分为三个模块:“基础英语提高模块”,“专业英语模块”,“英语听说模块”。
1.1“基础英语提高模块”。该模块针对升本的学生设置。旨在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学生升上本科后会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四级考试的题型也正是对这五方面能力的考核。那么这一模块的设置就为后续深造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2“专业英语模块”。该模块针对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的学生设置。旨在扩大专业英语词汇,熟悉科技、金融、艺术等英语语法结构上的一些常见表达方式,掌握英语专业文档的阅读和翻译技巧,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提高其职业能力。
1.3“英语听说模块”。该模块针对毕业后从事其他行业的学生设置。英语听说模块选择一些通用的工作场景及生活场景所涉及的内容,讲授一些常用场景的常用语,增加学生张嘴锻炼的机会,这样,对于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也使其在英语方面有其长处,提高其职业竞争力。
2.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造语言环境
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英语很重要这一思想是行不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需要从课上和课下两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2.1课上将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研究生阶段的专业为英美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将英美一些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及趣味知识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还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了语言的文化导入,使学生有兴趣去探究、重视语言文化的差异。例如在“Valentine’s Day”一课中,将牧师Valentine的生平做成课件,利用图片、音乐等,使学生了解背景知识;“Adam’s apple”为什么指男性的喉结等。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尝试着将一些知识点加以总结、归纳,以简洁有趣的方式使学生易学易记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譬如对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2.2课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
学校还可以发挥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的力量,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与留学生交流等活动。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交际,因而组织行之有效的交际活动来帮助学生达到练习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正如Wilga M.Rivers 所说,“任何激发学生积极地、轻松地练习语言的活动都能促进相互间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正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3]。
我院在2010年第二学期开展了英语歌唱大赛、英语演讲比赛、presentation大赛等,然后在5月的一周举行决赛和汇报演出。各种预赛决赛持续了近半个学期,使学生们每周都有英语活动参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变多了,因此也创造出了很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
3.有意识地改革测试方法
目前英语考核机制的改革不可能一时之间得以全面推进,但可以有意识地改革平时测试方法,如增加听译、口译、笔译等内容,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一些高校的本科教育已经在英语考试中加入口试的部分,而且和听读写同比重,任何一部分不及格都会影响毕业。这种做法值得借鉴。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开口能力可能更差,但是正因为这样,才更应该重视口语这一薄弱环节。
口语测试的时间安排也应注意。如果只安排在期末进行,很可能学生会突击准备,提高口语水平的目的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因此可以安排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具体来说,可以在平时课堂表现中要求每个人在一学期中都要至少用英语回答十次问题,每次回答问题计入平时成绩;每节课开始前五分钟,按学号选取两位同学做英语展示,可以以学生喜欢的任何形式来呈现,鼓励学生合作,例如做对话、演剧表演、给电影配音等,这也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四、结论
本文提到的问题普遍存在于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中。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使用了以上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课堂反应、综合能力和考试成绩来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是个系统工程,本文涉及的是其中一部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断深入研究,希望与广大同行一起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高[2000]57
[2]John W·Oller,Language Tests at School[M]. London: Longman, 1979:140-142
[3]Wilga M·Rivers,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