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

作者: 曹秀娟

摘 要: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实施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堂; 创新;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04-001

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中国将面临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必须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这一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实施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课堂要有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振宁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就充分说明兴趣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成才的起点。因此,我们要利用直观材料和其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学习《杨修之死》时,课前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说说里面塑造了多少个英雄人物,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抢着说,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样通过一定的情境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创设氛围,重视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塑造富有个性和特长的真善美的人,为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因为自由是创造的温床,在时常提防批评受猜疑的环境中,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开展创造性的思维。如采用讨论教学法,它突破传统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课堂讨论又会使各种思想发生碰撞,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新观点、新看法。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让学生讨论:你对范进喜极而疯的场面肯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一想,这是喜剧还是悲剧?有说是喜剧的,理由是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但最后终于从疯中清醒过来,也属结局圆满。也有说是悲剧的,封建科举制度彻底腐蚀了范进的灵魂,范进已失去了他独立的人格和自由;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他身上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个社会是可悲的。这种讨论的典型形式,能够在引导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创设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课外环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因此组织文学兴趣小组、模拟记者招待会、法庭智力竞赛与社会调查活动等,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相辅相成的课外环境,无疑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二、课堂教学要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充分训练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习惯。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要求、心理需要和思维发展特点。

1.学生逆向思考

我们的思维常常是顺向思考,按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等顺次进行,这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变换思路,不要困于常规,换个角度想一想,从它的反面、对立面思考,常常会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们要训练学生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怀疑往往是创造的开始。瓦特有疑于水蒸汽顶动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牛顿有疑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敢于质疑是发明的钥匙,是天才的体现。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3.引导学生做否定性假设

否定性假设即假如不是文中所说情况又将如何。对理解对象做否定性假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比如学习《曹刿论战》时,引导学生作否定性假设:长勺之战一开始,曹刿即同意击鼓进军;齐师败绩时,曹刿亦即同意驰之,又可能出现什么结果?这样的假设思考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经常训练,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4.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已知客观事物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和途径,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突破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产生多种多样的、独特的、不同认识的思维过程。如学完《愚公移山》后,学生写读后感,有写愚公挖山不止精神可嘉,有写京城氏遗男助人为乐,也有反其道而行之指出愚公工作方法不对头,挖山之苦完全可以换为搬家之乐,还有写智叟善于发现问题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独到见解,也是创新能力的表现。

总之,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总书记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让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多思考,多激发,多探索,使学生们能在此广阔驰骋、自由纵横,养成求同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成为敢于探索、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安奈特·L布鲁肖(美)著.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崔华芳,李云著.培养孩子创造力的50种方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晨著.给教师的99个新建议,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