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作者: 赵素恒摘 要: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在中考说明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
关键词:物理实验; 能力考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36-001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物理试题中可见各类实验题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了实验教学,通过利用各种实验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运用实验导入教学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经常通过运用实验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1.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利用实验导入新课,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我就运用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新课: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的导入进行复习巩固
利用实验复习,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在复习浮力的有关知识时,我也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进行复习,加强学生的记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取出实验装置,回忆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按照你们的说法,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浮力就不再改变,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在上述的实验中,除了深度改变外,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二千多年前,阿基米德为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辨别皇冠的真伪苦苦思索,当他洗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浴缸的水被溢出时,猛然想起了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跟排开的水的体积相等,他欣喜若狂地喊到:“我想出了,我想出了!”从这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吗?——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者说,与排水量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利用对比实验进行物理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讲课开始,教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对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三、在课堂教学上,适当运用CAI模拟某些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实验
物理CAI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有一定的优势,如原子弹的爆炸过程(原子核裂变和聚变),因为有巨大的危害性,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直接再现。通过CAI模拟,并在模拟原子弹爆炸过程中,加入声音、色彩、和与之形成对比的环境现象更加逼真,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爆炸的巨大威力。还可以利用CAI模拟一些现实并存在的物理模型,电场、磁场等,加深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演示实验应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演示实验是为配合教学内容而主要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无论是展示现象、导出概念、发现规律,还是呈现方法,都有着其它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观察海波熔化”实验中,实验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做这个实验时,首先要叫几个学生参与操作和近距离观察,如搅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观察海波的状态变化等,以避免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然后,让一位同学将温度变化与状态变化情况记录在黑板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温度上升至48℃时保持了一段时间不再上升”、“刚开始温度在上升,海波保持固态不变,温度不变的时间里却由固态慢慢变为液态,当全变为液态时温度又开始上升了”等特点,再由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回答“海波熔化时是否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该温度是多少?什么是熔点?”“海波熔化是指哪一个过程?”“海波熔化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等问题时就比教师做完后就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更容易理解了。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重视课外小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课外小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要求,给学生布置的,让学生单独或几个同学组成一组,找仪器材料,设计并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瓶瓶罐罐当仪器”,不受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验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成功率高,效果直观明显。如用一个较大的凸透镜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后面的亮点处,放一片纸,纸可被烧焦。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学生们很惊奇,对相关的知识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些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知识的海洋。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