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线索 明诗意
作者: 庞香生摘 要:古典诗词的理解是中学生学习和考试中难点之一,如何理解古典诗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理解古典诗词技巧之一就是抓线索,明诗意。好的诗词一定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诗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线索就在诗词的开头、中间、结尾。寻找古人所说的“一篇之骨”“一篇之眼”,就抓住了线索,也就掌握了理解诗词的钥匙,再结合诗词创作的背景、表现方法等,仔细领会,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解释。
关键字:古诗词; 阅读; 鉴赏; 线索; 诗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46-001
古典诗词的理解是中学生学习和考试中难点之一,如何理解古典诗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理解古典诗词技巧之一就是抓线索,明诗意。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没有线索,记叙文就像没有线串联的珍珠散落满地。“诗词犹文也”,“词亦文之一体。昔人名作,亦有理脉可寻。所谓蛇灰蚓线之妙”(《惠风词话》)。这“理脉”就是线索。好的诗词一定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诗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线索就在诗词的开头、中间、结尾。
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对月怀人的五言律诗。全诗以“只独看”三字为线索。抓住了这根线索,诗就容易理解了。首联的出句,写诗人因见长安之月而想到鄜州之月。此时诗人由己及人,联想到自己在长安对月思家,而家中人也一定对月思自己。对句“闺中只独看”的“闺中”应该包括妻子和儿女,可是为什么说“只独看”。颔联接着点明了缘故。儿女尚小“未解忆长安”,所以妻子“闺中只独看”。颈联转写想象妻子“独看”之久,一定“云鬓湿”“玉臂寒”,语丽情悲。如果说颔联是从侧面烘托“独看”的话,那么颈联就是从正面刻画“独看”的孤独凄苦。尾联紧扣“看月”想象有朝一日夫妻会面的情景。至于“双照”乃是自慰之辞,而仍带“泪痕”更是状尽悲喜之情。线索在首联点出。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看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更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全词只在下片第一句写了一个“别”字,而全词没有一句不是写“别”的,“别”字贯穿全词,构成一条显明的线索。“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帐饮”是因为别。“骤雨初歇”“寒蝉凄切”,使离人更因伤别而“无绪”。“留恋”是不忍别,“催发”是不得不别。“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别情正苦,已说不出来了;“暮霭沈沈楚天阔”,“千里烟波”终是一别,且行舟去处,难盛无限离愁。离别又值此“冷落清秋节”,这叫人如何受得?等到“今宵酒醒”,孤舟停泊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之中,细想别后的第一夜,即是如此,那“经年良辰好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别后光阴,怕只有以泪洗面了。线索在中间点出。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写景抒情的五言绝句直到最后一个字才点出“雪”来。正是这一个“雪”字,画龙点睛,使那千山、万径、孤舟、蓑笠、渔翁,全都笼罩在白雪之中,构成了一条鲜明的写景抒情的线索。
又如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对月怀人的词,旨在上片第一句有一个“月”字,下片的结尾有一个“月”字,而全词没有一句不在写“月”。故一个“月”字构成全词的线索,你看,“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乘风归去”,全写的是“月宫”;“ 弄清影”写的月影;“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写的是月的运行照临,“长向别时圆”写的是中秋月圆。月圆而人不圆,人生自古伤此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但愿相隔千里之人,共享此婵娟之月。线索在首尾点出。
古典诗词与记叙文一个道理,如何抓住诗词中的线索?往往寻找古人所说的“一篇之骨”“一篇之眼”,就抓住了线索,也就掌握了理解诗词的钥匙,再结合诗词创作的背景、表现方法等,仔细领会,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经过长期训练,我们古典诗词阅读鉴赏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茹玉宝.高中古诗文阅读与赏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09-01
[2]李军民.赏析古诗词,作文周刊(教师版)2007-8
[3]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