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

作者: 丁莉

摘 要:本文从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设置认知冲突、因材施教、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这五个方面来谈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参与度,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的投入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每个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旧知与新知; 因材施教; 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96-001

课标中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教学新内容时我设置情境: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师: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18根1米长的栅栏,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长方形栅栏的周长是18米)

师: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设计周长是18米的不同的长方形栅栏)

这样的练习,在学习关于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时就已经做过,学生设计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剪出几个不同的平行四面形。

2.让学生找找一组底对应的高有多少条,并标出其中的一组底以及它所对应的其中一条高的长度。

3.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使这样的平行四面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4.通过计算这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其实也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

5.最后小结: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出平行四面形的面积。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中,设计练习时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15与30的最大公因数。大部分学生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的这个问题。

方法一:15的因数:1、3、5、15。

30的因数:1、2、3、10、15、30。

15和30的最大公因数:15。

方法二:15的因数 30的因数

方法三:15的因数:1、3、5、15。

其中1、3、5、15也是30的因数。

15和30的最大公因数:15.

方法四:用短除法求出最大公因数。

3 15 30

5 5 10

1 2

3×5=15

15和30的最大公因数:15。

方法五:因为30是15的倍数,所以15和30的最大公因数:15。

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

四、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设计了如下游戏:

师: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号,1号同学请起立,2号?学号是12因数的同学请站到我的左边。学生是30因数的同学请站到我的右边。

学生根据要求站位置。

师:你们几个为什么要从我的左边移到右边来?

引导学生说出1、2、3、6是12和30的共同的因数。

板书:12和30的公因数:1、2、3、6。

在这里每个人都代表一个数,那至于自己所代表的数是否符合要求,需要每个人独立去判断,然后再决定是否站起来。在这个游戏中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并能去思考12和30的因数是多少,在移动的过程中找出公因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每次的40分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96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