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作者: 林敏洁摘 要: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日益深入人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给一向疼爱子孙的人们,在喂养、教育子女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尤其是幼儿的饮食习惯问题,引起了家长及幼教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幼儿; 习惯; 进餐;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11-002
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期,应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主。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及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家长需高度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目前幼儿习惯的分类
习惯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即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生活习惯。有专家认为,这些主要方面的习惯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也就是说,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习惯体系,家长朋友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呢?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日益深入人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给一向疼爱子孙的人们,在喂养、教育子女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尤其是幼儿的饮食习惯问题,引起了家长及幼教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祖国建设的明天、未来民族兴旺的大问题。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已成为保证独生子女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当务之急。而我们在纠正幼儿偏食、挑食、无节制吃零食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幼儿不良习惯表现及形成原因
1.父母太多的呵护和包办
真实反映了目前中国“小皇帝”们的现实状态,提醒:“中国的父母应该醒醒了!”
这一代孩子父母并无抚养独子经验,他们经常出现害怕失败、不理智状况,对孩子百依百顺,能自己干的活绝不让孩子来干。家长们不知道,这一切宠爱最终只会害了孩子。因为孩子们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幼年点点滴滴养成的,不叠被子、不自己穿衣服,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迁移到学习上来,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一代在未来的成长中,就不可能拥有学习和生活的健康人格和责任心,自觉读书意识自然会很差,没有任何条理可言:“脑子不是懒婆娘的垃圾箱”。这一切,都需要家长们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切不可大包大揽。父母一厢情愿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只会叛逆、放纵,最终成为父母最大的“问题”。影响幼儿进餐质量的因素,一是饭菜是否可口,二是进餐的环境设置。
2.进餐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主要指进餐的空间、设施、使用的餐具等。我们观察发现,进餐的活动室有以下一些因素影响幼儿的食欲。
(1)噪音。幼儿园临街,高音喇叭和各种噪音不断干扰,容易使幼儿烦燥,影响进食;餐室内有多余人员走动或讲话,会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减少进食量。
(2)室温。餐室温度过低,饭菜易凉;温度过高,会造成幼儿烦燥,降低幼儿食欲。
(3)整洁度。餐室杂乱,如玩具乱放,地上有纸屑杂物等,会影响幼儿进餐的注意力。
(4)空间因素。餐室小,幼儿坐的拥挤,彼此碰撞产生矛盾,影响进食情绪。筷子过长,幼儿操作困难,会减慢进食速度。
进餐的精神环境是指进餐时的气氛。包括:教师在进餐组织中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幼儿间的行为、态度及其他一切影响幼儿情绪的精神因素,在构成进餐精神环境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态度言行是最主要的。有的是来自幼儿间和幼儿本身的行为、情绪及饮食习惯的影响。
情绪反应之所以影响人的食欲,其机理是:神经系统调节情绪反应和消化腺分泌的区域都是下丘脑部位,人的情绪变化会引起相应部位的抑制与兴奋,当人情绪低落时,消化腺的分泌受到抑制,人就没有了食欲。
三、幼儿不良进餐习惯形成的原因
经过调查原因分析,形成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
1.病理原因
某些幼儿体弱多病,经常肠胃不适,上呼吸道感染,这些都会引起幼儿食欲不振。体弱幼儿的肠蠕动速度缓慢,胃内排空时间长,从而导致食欲减退。
2.饮食不当
幼儿食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什么酸奶、巧克力、可口可乐、果冻……等等,无不刺激着每一位幼儿,而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都这么一个宝贝,孩子想吃啥,就给他买啥,营养没问题,致使他们无节制吃零食的现象有增无减。
3.教养不当
由于家长娇惯使部分幼儿养成了挑食的习惯,喜欢吃的拼命吃,不喜欢吃的一口也不吃或从小没吃过的食物至今仍不肯吃。
4.活动量不当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活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和进食量。有的幼儿个性文静,好静不好动,活动量过小,且活动内容单调,从而影响了他的消化吸收功能;而有的幼儿个性好动,活动量过大,活动时间也过长,由于过度疲劳也会影响幼儿的进食量和食欲。
5.教育方法畸型
有的家长也曾意识到幼儿有不良饮食行为,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采取强硬手段。他们对孩子不愿吃的东西命令其“必须吃下去,不吃完就打”。这无疑给幼儿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产生厌食的情绪。在幼儿园里,你也会经常听到保教人员为了让幼儿早点吃完饭菜,都会让幼儿进行“看谁进餐快”的比赛,殊不知,这样的妙计其实一点也不妙,进餐是快了一点,但食物没有经过细嚼慢咽就进了肠胃,影响了健康,不利于消化。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要靠家长,同时也要靠保教人员。
第一幼儿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保教人员互相配合,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工作。一方面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活动,向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知道它们都是有营养的食物,讲解偏食、挑食的危害,使幼儿对食物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在幼儿进餐时,采用介绍饭菜的色、香、味,多鼓励、表扬以及榜样影响等方法,引起幼儿的食欲,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具体帮助,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行为。如我们班有一幼儿叫周翔,不吃鸡蛋,苦口婆心一遍一遍地给他讲道理,他全然不听,嘴紧紧地闭着就是不吃,问他为什么不吃,回答“很恶心”!起初我真想痛痛快快地向他发脾气,可冷静下来一想,家长对我们充满了希望,如果我严厉地批评了他,将伤了他的自尊心,也取得不到效果,于是我再次耐心给他讲鸡蛋的营养价值,告诉他吃了能长个儿,并夸他聪明,教师的话一听就明白。就这样坚持不厌其烦地劝导和鼓励,他终于开口吃鸡蛋了,从吃第一口,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让他慢慢适应,一段时间后,孩子愿意一次把整个鸡蛋都吃完了。另一方面,在教学、游戏活动中,注意内容上的新旧搭配,形式上的动静交替。
第二,做好家长工作,家庭配合一致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中,争取家庭配合是很关键的一环。首先,父母要了解科学喂养幼儿的常识,家庭食品要多样化,掌握基本的烹调技术,并尽可能地烹制色、香、味俱佳的饭菜,激起幼儿食欲。
第三,父母应有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应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幼儿。第四,家长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自觉性。
五、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具体措施
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保证群体生活有序进行,就必须对不同个体进行约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呢?
1.合理组织,使幼儿有良好的用餐情绪
1.1正确对待不同饭量的幼儿。进餐时,对生病的、个别食欲不好的幼儿应为他们提供清淡可口的饭菜,不要强迫他们吃掉全部的食物。若幼儿长期饭量不大,但精神状态良好,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意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1.2科学进餐。现在很多幼儿都挑食,喜欢的就多吃,不喜欢的就少吃,甚至假装生病不吃。教师应多给幼儿讲不同食物对人体生长的帮助,如果不吃会带来的影响。
1.3餐前安静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
1.4创设温馨的用餐环境。教室一定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给幼儿一个优美的环境进餐。还可以在进餐前给幼儿讲讲故事,听听舒缓的音乐。
1.5少盛多添、增加孩子信心。少盛多添坚持让孩子自己动手盛饭。一次性给幼儿盛太多的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生怕吃不下或吃得慢而受到责备。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
2.幼儿园美化餐室,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2.1幼儿园应尽量设在安静地带,有条件的可加设隔音墙。餐室要有取暖和降温设施,在过冷、过热的天气应调节室温。餐室的清洁卫生一定要在饭前打扫干净,尤其应注意将玩具、教具收整齐。
2.2进餐前,教师应以亲切的口吻,热情的态度向幼儿介绍饭菜的品种,激发幼儿食欲。教师要表现出对饭菜非常喜欢的样子:“好香啊!”“我真想吃一点。”
2.3正确对待有偏食、挑食习惯的幼儿。对待偏食、挑食的孩子,教师应对“症”下“药”,一味强求不是好办法。若是由家长偏食、挑食影响造成的,应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一起纠正。平时可结合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讲明危害,正面引导。纠正过程中不可过于急燥,让幼儿吃不爱吃的东西时可先让其少吃,逐渐增加。要注意肯定进步,积极鼓励。
总之,幼儿有了良好进餐习惯,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进一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钫.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3]第1版育儿教育(家庭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