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作者: 吴在峰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和观念要有所转变,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们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仍然频发,这阻滞了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本文结合中学数学教学经验,论述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性模式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中学数学; 教学模式; 实践策略;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法: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43-001

现阶段,中学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延续着灌输式教学,为数不少的教师并未意识到采用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也给教学带来了负面效应。本文结合生动的中学数学教学案例,阐述构筑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方法。

一、教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提高认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全体学生施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引入研究性学习,目的在于给学生创设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供应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路径,促进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推动中学数学教学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也要认清这一点,他们必须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点拨者,把课堂让学生“主宰”,而不是再像过去沿用“一位教师、一张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模式。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汲取和借鉴多种新知识,更新知识框架,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转变教学观念,开展分组探究性学习

教师在新课程大潮流下必须转变观念,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长期以来,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长期依赖教师,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自己并未深入探讨,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仅凭看例题、机械的记忆例题的方法,假若换一下样式,则显得束手无策,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显现的弊端。教师要建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课堂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分几人为一个小组,彼此之间对若干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探索,汇集每一位学生的智慧,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调动创造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顺利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就不能仅把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以期在做题中能用到;也不必直接给学生程式化的讲解定理的推断过程,而是采用发问式教学,引领学生自我探究,找到证明定理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四边形的图形,请大家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研究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以4到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大家便想到,直接证明肯定行不通,怎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作为已知条件,进而得出未知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一边观察一边指点,可提醒学生必要的时候可做辅助线,于是,大家任意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最后形成了两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就得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融入了学生个人研究问题的过程,打破了教师“垄断”课堂的局面,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创设适当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情境教学对于研究性学习尤为关键,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补充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平面几何”时,教师可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直线”、“线段”和“射线”,运用多媒体网络这一先进的技术手段展示出来,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特征,请学生们观察筷子、柏油路和手电筒的光源三幅图片,并以此得出这三个几何概念具备的特征。在课堂上,教师仍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旁启发,请学生们合上教材,发挥合理的想象力,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上面归纳出几何图形的特点。教师也不断地启发,学生们会知道筷子固定两端,是一条线段;柏油路往两边无限延伸,是直线的形象;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是从一端照到另一端,是射线。学生们通过这个情境,能快速而精确地理解几个几何概念,不仅锻炼了数学思维,还能化繁为简,促进几何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衔接,研究性学习模式取得了实效。同时,学生们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也稳步增强,提高了教学效率,更优化了课堂教学。

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中学数学始终强调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教学中,增强数学的实践性,透过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研究数学现象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使之真切地感悟到数学就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问。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举出好多实例,比方说,购车、购房贷款的按揭支付问题,这要用到银行利率、利息的计算方法等中学数学知识;天气预报的降水几率,是典型的“概率”问题;有些商场的平行四边形的“拉门”,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性质等等。教师在构筑研究性学习模式时,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应用实际,引领学生切实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联,并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案例作为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构成部分,大胆尝试数学方法进行实践体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善于归纳、推理和总结,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敏锐,往往会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质,教师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理念,在课堂上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提高数学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涛.如何指导中学生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J].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05)

[2]吴甸起.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全面理解、正确走向与优化效应[J].吉林教育,2012(05)

[3]施群.浅谈“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1(04)

[4]洪汛.中学数学研究性课题选择“五原则”[J].四川教育, 2010(Z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