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 王颜摘 要:C语言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是目前众多计算机语言中公认的优秀的结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在传统方式教学时,大多教师体会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而在教革后,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程序设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50-002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本人在具体教学改革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讲授C语言,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现状
C语言通常的教学模式是以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主线,以小型练习为训练手段,往往只对一两个语法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课程的起始阶段,系统地讲述C语言的各种数据类型和输入输出格式,极为琐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许多学生就是在这个阶段失去了学习的耐心和兴趣,造成了后续学习的困难。这一问题是目前C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
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一般先讲解语法规划,再举例说明应用。而案例教学法则要求先设计案例,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由案例引出新的知识点,教师再根据案例的情景要求讲解新的知识点。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提出,应该在C语言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让学生在编程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但是如何有效的用好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其积极作用,还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1.目标定位
我们根据C语言的特点,将教学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基本语言要素的教学阶段和高级语言要素的教学阶段。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应该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接触基本概念。这时就应该提出一两个较大的案例程序(100~200行),让学生对C语言编程的概貌有所了解,进而通过解释程序中各个语句的作用,使学生掌握程序语言的一些细节知识。
在学生具备初步的编程经验后,应尽快进入提高阶段。在案例教学阶段,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要求学生看懂程序,能够修改程序的片断,观察程序的运行行为,然后要求学生模仿已有的程序去作相似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全陌生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2.教学内容的确定
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是其重点。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一般情况下,《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做到:
2.1案例必须典型,教学案例要能涵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如:在开始学习指针的概念时,教材对“间接存取”叙述比较生硬,学生难以理解,可以借用比喻:将A房间的钥匙放在B房间里,若要取A房间里的物品,就需要先打开B房间,取出A钥匙,再打开A房间,取出A房间的物品,这就是“间接存取”。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也加深了指针的概念。
2.2案例要具有实践性,设计的教学案例要和现实相吻合,能够被学生理解。如:求1+2+……+100的和。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案例。
2.3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
2.4案例必须具有系统性,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并要由易到难地编排。
3.教学方法的探讨
对于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分为“理论准备-案例研讨-创造迁移”三个基本阶段。
理论准备阶段:由教师讲授程序设计必须具备的程序设计理论基础,它是下一阶段的基础。
案例讨论阶段: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阶段,它可分为以下环节:
3.1呈现案例,激发动机。
3.2以疑促思,全面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给出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公开发言;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3创造迁移阶段。知识迁移是指可以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总结
案例经过学生的讨论后,教师应及时做出讲评,并再次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学生上机实践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课堂上讨论的方案来实现案例中所体现的教学目的。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能将枯燥的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重点突出,简单明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如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将使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得以顺利入门,在整个学习阶段保持对学习的高度兴趣,实际应用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50,108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