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研读文本 全方面提高素养
作者: 王亚娟摘 要: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取向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语文能力包含其中。本文就以文本这一教学平台,从深入文本到超越文本,最后回归文本的多层次研读,力求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关键词:深入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 提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66-001
《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指的就是教材。老师们常说:“这方法,那方法,吃透教材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吃透教材”,究竟该怎么“吃透”?大多数语文老师已经明白: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要“用课文来教”。那么,需要“用课文来教”的又是什么?
一、深入文本,以读促悟
语文教学的关注重点本来就是语言文字,重视精神感染,也要由文字来引发,由文字来贯穿,最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语文老师首先应是语言文字之师,应当让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能在孩子的心灵中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而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机勃勃、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五年级下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我们就可以分“读”“悟”两步来展开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潜心诵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详细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走进文本,认真感受言语材料,再现文本故事情境;
第二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表现,深入思考,总结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对言语材料作出自己的判断、解释;发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这样,多数同学就可能发现:课文从始至终并没有写林冲“打”洪教头,相反是洪教头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林冲;作者并没有刻意表现林冲的“英雄气概”和“武艺高强”;相反一再强调和有意突出的,倒是林冲的息事宁人、处处忍让。如:
“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带着头巾……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礼让)
“……林冲连说‘不敢,不敢’。”(忍让)
“……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退让)
“……洪教头一棒落空……林冲……便抡起棒一扫……”(宽让)
这样来解读文本,就会引起进一步深入思考:像林冲这样处处忍让、息事宁人的人物,为什么会走上“造反”的道路?如此一来,《水浒传》“逼上梁山”的创作主旨不言自明。
二、超越文本,运用实践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何谓“语文实践能力”?即能够凭借或运用语言文字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只会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和做习题。那么,运用实践的途径又是什么呢?应该是直接介入语文行动,着手加工处理语文信息,也就是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完整的听、说、读、写活动,而不是搞繁琐的分析和满堂的回答。
如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同样是劝,为什么少年成功了而大臣们却没有成功呢?通过比照得出结论:大臣们的劝说太直接,少年的劝说方式很巧妙,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这里相机指导学生了解劝说的艺术——在试图说服别人时,先确定自己的目的,并把握住“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和“事情的可能发展”两大原则,就能增加说服力。
教学一篇课文,就是触摸一个言语样式,经历和体验一次语文实践和信息处理加工过程,这就在于怎样能正确、快速地接受课文传输的信息,怎样学会像作者那样搜集、整理、加工和重整社会信息,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又怎样准确、简洁、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容量,拓宽拔高;在充分激活和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力求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三、回归文本,积累表达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才能著万言文。我们的语文教学向来都强调“厚积而薄发”。积累离不开记忆,即使是信息化时代,也不能一概排斥记忆。张中行先生说得好:“念书是存储工具,工具多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拿起来就用。”“书念多了,脑子存得多,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只要掌握足够的言语范型,只要具有敏锐的语感,语言的“内化”就能顺利地实现,语文能力就能逐步养成。
我们一定要强调学生记诵优秀诗文,包括课文中那些名家名篇、名段、名言;记诵优秀诗文中那些有血有肉,有丰富内涵的语言材料或“言语范型”,而不是那些游离于语言材料之外的知识结论或语文材料中演绎引申、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关于语言的东西。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淀语感经验以及对言语现象的审美体验。
所以说,阅读教学中的适度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文的“文道统一”。
总之,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升华的过程。作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只有抓住当前,从多层次研读文本开始,努力构建科学理想的现代语文课程,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