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作者: 丁益新

摘 要: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学生才能穿越美丽的语言丛林,走进美妙的课文情境,在赏心悦目中提高对语言文学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82-001

经常听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常常会被他们创设的语文学习情境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能所折服,然而,反观一些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似乎很少能听到有语文味的课,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

第一,课堂中教师重学科知识轻语言表达。教学中只重视课文中的关键点,不关注学生表达时句子的正确与完整。至于怎样在学生的回答中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素养,就更少关注了。

第二,教学中教师重分析讲解轻朗读品味。课堂上教师花很多时间去分析课文的字词句、结构,结果等到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对课文都读不连贯。

第三,语文教学缺乏系统性,只是关注每一课,无“大语文”的意识。教师上课的目标定位往往只有“一课”或“一单元”的概念,而缺乏“一册”、“一年段”、“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意识。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本身的学科专业素养不足,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认识不到位。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出如下对策。

一、培养语文兴趣,多读文学名著

学校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示范图书馆,对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要做好引领,进而指导学生的阅读,引导学生在获得语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语言智慧,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感。

二、引导“咬文嚼字”,养成教学习惯

这是提高品词析句能力和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语文教师都有通过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情感的意识,但往往浮光掠影,做不到位。如对《荷花》一课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的处理,很多教师会这样教学: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美?为什么?“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用“冒”字更加可以看出什么?而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这句话时讨论完前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用心读前后几句话并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作“冒”?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什么?并组织学生想象写话。教师小结描述: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引导学生诵读第三段。看,这个“冒”字的教学多活多有语文味呀!

三、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科素养

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组织一次大型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培训与考核,主要有基础知识、阅读评析、写作等内容。“不考不知道,一考吓一跳”,很多语文教师从中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制订了整改措施。现在我校语文组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整合教材资源,进行系统教学

在整组备课、整组教学的过程中可思考并尝试以下策略。

1.“以一带多”的策略

这就要求教师能善于发现每组课文的“核心知识”,重点教好一篇课文,带领学生用从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去读其他课文及课外阅读材料。对这篇课文,教师要多下功夫,要发挥好它作为范例的作用,要精讲细读,使学生学会方法。这样,以“精读一篇”为基础,再跳出文本,以“略读一组”为纽带,最后超越文本,以“泛读一片”为桥梁,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高,进而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

2.“整理课”策略

每组课文学完以后,为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该组课文作简单的整理。按照年级的递升,要求也要逐步提高。记得原来人教版的教材中每组都有一篇“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教材之后,主要是针对一组课文进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指导。现在我们的苏教版教材没有安排这一内容,但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个原则。在一组课文学完以后,引导学生先自主进行自我梳理,对照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整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或得到的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还不清楚或还想探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同伴互助,一方面相互检查整理的情况,另一方面讨论还需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点拔,抓住本组的核心问题,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指导;最后学生对整理的内容进行修正。

3.“瞻前顾后”的策略

“瞻前顾后”的核心即是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小至一篇课文中的一个知识点,中至一组课文,大至一册课文甚至十二册课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要求既有一个连贯性,也有一个往复性,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进行递进式的指导与练习,那么,对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牢固掌握知识就大有裨益。

五、加强教学观察,促成课堂生成

新课程倡导动态生成,绝不是忽视预设,而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设也是为了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它有明确的目标,不能盲目和随意。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师要预设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可能会发生的认识偏差,要预设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困难,要预设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教师的应变策略等等。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捕捉创生点;鼓励学生质疑,在质疑中生成资源;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善于将错误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要注意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延伸,在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中生成资源;在资源的生成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调整教学方案,杜绝随意的生成和无效的生成。只有充分预设到了课堂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课程资源,预判学生可能会有的“非预期行为”,教师才能为精彩的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重点进行观察,如开始阶段可以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的人员分布”等为主题,接下来可以围绕“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课堂提问的数量与有效性”、“课堂评价语的运用及激励性”等展开,然后再研究“课堂资源的生成与有效性”等问题,引导教师关注细节,注重反思,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如果学校能持之以恒地抓好课堂观察这项工作,并扎扎实实地展开研究,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与教学效率将得到明显的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