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数学教学中的“补差”

作者: 高苏青

摘 要: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要不断反思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补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14-001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正处在一个大的变革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创新数学课堂,就要切实抓好班级的培养补潜工作,尤其是对待那些数学上的暂差生。我是长期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才能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差生”的转化一直是老师们最费心思的工作,已经有很多人在这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理论剖析,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操作性不强,效果也不很理想。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特别是近几年把“差生”与“优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对比后,我发现转化“差生”是有窍门的,只要“差生”愿意学好,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训练,是完全可以在短期内转化的。下面就我的经验和学识,谈几点看法:

首先,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差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差生”的“差”是暂时的,正因为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不很理想,才更需要老师的帮助。更何况在一个学校里的“差生”,到了另一个学校可能就是优秀学生,乃至尖子生。把“差生”转变成优秀学生,正是一个教师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做好的关键一步。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允许学生有反复,不要妄想补差工作很快就能见效,具体操作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讲清楚数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差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他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

我们不能只讲一些什么复习呀、听讲呀、做作业呀、问老师呀等大道理。面对数学没有学好的“差生”,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这一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差生”的行列。找准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学会自学,即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多问老师。这时,为了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的教学要做相应的配合,如:知道这几个“差生”把某几个知识点补上了,就适当地针对这几个知识点来一次简单的阶段性测试,让他们也尝尝及格和得高分的喜悦。暗暗地、一步一步地证明他们已经跟上了老师的教学进度。正所谓“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喜悦比失败的教训更能激励“差生”的进步。同时在辅导时一定要强调做题习惯的培养。实践证明:“差生”数学题的原因除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点是做题习惯不正确,不知道怎样把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如:认真仔细并且耐心地把题目看完,然后再找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最后设未知数列方程。这些最基本的做题习惯,几乎所有的“差生”都没有掌握。知识点和做题习惯,要双管齐下,这是“差生”转化的秘诀所在。

2.要明确告诉“差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这一方法学习,短期内,如三个星期或一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要有相应的测试,测试成绩的提高是学习进步的主要标志(至少“差生”这样认为)。不要把验证进步的期限超过三个月,这样“差生”会觉得太久。测试之后一定要及时与“差生”共同分析错因,分析是知识点的问题还是做题习惯问题。

3.在课堂上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说题”。启发引导他们分析题目中每一句话的含义,说出解题的思路。从“说题”入手,揭开试题的神秘面纱。

教师说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同样,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说题,是短期内提高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招不只是对“差生”有益,几乎对所有的学生都有益。“差生”的考试成绩之所以差,大多是不会思考,面对一个题不知从何下手,有时虽然能写两步,但最终还是想偏了,结果得不到分,等考试后,老师一讲,他们大都有顿悟感,“噢!原来是这样!”但大都只停留在这一声感叹上,以为听懂了,就是会了。其实,你马上让他说一说解题思路,说一说数学方程式的书写,他可能立马就说不完全。隔几天考试时,再把这道题拿来让他做,他又是“似曾相识”,却又做不出来,这就是“差生”的“一错再错”现象。“说题”的最大功效是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示出来,把缺点也暴露出来,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当场辅导,辅导这一个,受益的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说题,一人说题众人听,其他人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或开拓思维。若是连续提问,比一比看谁说的更有条理,看谁说的更简练,还有一种竞赛的气氛。毕竟,这是从学生角度的思维,若是正确的,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若不正确,可以当场纠正,解决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时,“差生”可能会用“不会”为理由逃避“说题”,这时老师一定不能让他坐下,否则他永远也无法走出“差生”的怪圈。他说不会,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其实他是能说出一些的,只不过平时一直被无形的“差生”的阴影笼罩,会的也不自信了。这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就题目回答问题。老师当场引导他把题目最关键的部分回答出来,把一个题目分解成多个小问题,让他一一回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做评判(这样对已经会了的同学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裁判,即使会了也会有兴趣听下去的)。这样做可能会多浪费一些课堂时间,但是换来的是“差生”的勇气和走出自卑的喜悦,还是值得的。全国特级教师、教育家魏书生之所以成功,恐怕有一半是得益于此,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说题”这一名词,但他的确是做了类似的工作,在“差生”的转化上做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成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