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 徐杰

摘 要: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关系到学生的运动安全和健康成长,文章通过对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的观察和反思,提出良好的体育自主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并且指出要在观念、方法、生活、制度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自主锻炼习惯。

关键词:课外; 自主锻炼; 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70-001

一、案例背景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进而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丹徒区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及验收通过,包括体育设施在内的各项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新建的塑胶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草坪足球场、室内乒乓球馆等设施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广大学生下午三节课后蜂拥奔向运动场,积极参加自主锻炼,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二、案例描述

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已经逐步有所指向和集中,如我们学校男生喜欢从事篮球、足球、乒乓球运动,女生则喜欢打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或在跑道上散步享受夕阳下的恬静。下午三节课后的操场上、乒乓桌边到处是一片片热火朝天欢声笑语的场面。然而,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如锻炼前不做准备活动,一上场就进行激烈的篮球或足球比赛对抗;结束时不进行整理放松,仓促收场;有的男生贪恋活动,出了很多汗却不及时到学校浴室洗澡、换衣服,有时晚自习湿透的衣服捂在身上;有的学生还饿着肚子上晚自习,有的在晚自习前赶紧到学校食堂弄点吃的,并且他们喜欢在体育锻炼后大吃鸡、鱼、肉、蛋等,以为这样便能及时地补充消耗的能量。这些不良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体育锻炼本身及学生的文化学习、生活及健康都埋下了隐患。如不做准备活动容易引发运动损伤,不做整理放松使身心不能恢复,湿透的衣服捂在身上容易引起感冒,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身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案例反思

1.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完整的体育锻炼应该包括三部分,即锻炼前的准备活动、项目锻炼和锻炼后的整理放松活动。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把心理状态调整到运动情境中来,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以适应身体运动的需要,提高肌肉的温度,克服肌组织的沾带性。这对预防运动损伤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是体育锻炼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体现。整理放松活动是消除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产生的“运动疲劳”,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的一种有效的积极性恢复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消除运动产生的生理疲劳,缓解运动后因乳酸堆积引起的不良反应;松弛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不但对体育锻炼有直接的帮助,对文化学习和生活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及时地洗温水浴本身就是一种体育锻炼的放松恢复方法,也避免了因湿衣捂在身上引发的感冒。体育运动时体内蛋白质分解产生乳酸在体内堆积,只有多吃豆制品、水果、蔬菜等碱性食品才能消除体内过剩的酸,消除疲劳,减少酸在膀胱中形成结石的可能。因此,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安全可持续参加体育锻炼的保证。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

体育课上虽然我们都会带学生认真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但不少学生不认真做,有一种被动应付的感觉。因此,我们首先要利用室内课讲清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加强学生对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的心理认同。并且,还要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课外自主锻炼的项目,为他们精心设计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内容。如篮球、足球准备活动,教学生先围着篮球场或足球场慢跑,然后再做做扩胸、体转、屈膝、绕踝等。乒羽项目做做徒手操,着重把上肢(特别是手腕、肩部)、腰部、下肢关节活动开。一些对抗性项目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引起深刻的疲劳,因此要教会学生慢跑放松、拉伸放松以及课间坐在椅子上的腿部按摩放松。乒乓球和羽毛球的放松主要是手臂的放松,教会学生甩臂、拍打揉捏手臂。无论是从事什么自主锻炼项目,让学生学会收集下载轻松的音乐,运动完、洗好澡、吃晚饭后在晚自习前多听听轻松的音乐,养成音乐放松的习惯。不但能够消除疲劳,还能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内外兼修”。另外,我们应该为学生多开设一些体育健康知识讲座,如体育锻炼如何进行营养补充,让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调整等知识。最后,还要建议学校对体育场馆设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如我们学校目前下午4:30后学生便可以参加体育自主锻炼,为了防止学生特别是一些男生贪恋打篮球或踢足球而不及时洗澡、吃饭,从5:30开始(晚自习6点开始)除少数饭后在跑道上散步的学生,篮球场、足球场不允许有学生停留和运动,乒乓球桌也不允许打球,学校派值日教师进行清场管理,从制度上督促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体育自主锻炼的习惯。

总之,良好的体育自主锻炼习惯是学生持续参加自主锻炼的保证,对学生今后的终身体育也直接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体育教师和学校都需要密切关注、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季浏.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